@ require '../adsleft.htm';?>

繪製燈籠超過一甲子的燈藝大師吳敦厚,可說是台灣的「文化國寶」。一九八八年榮獲藝術薪傳獎,他聲名遠播,有著世界性的知名度;一九七二年法國總理皮耶‧麥斯邁博士曾到訪。一九八二年蘇聯籍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索忍尼辛也曾經去拜訪過吳敦厚的燈舖,可見他的燈籠必有其獨具特色的地方。
吳敦厚今年八十二歲,從一九四○年開業至今已經六十五年了。他的作品精美細緻,被譽為民俗「文化國寶」,並於一九八八年獲得薪傳獎,他對於民俗技藝的發揚承傳不遺餘力,台灣還發行愛國獎券、郵票、首日封、明信片、郵戳及月曆用以表彰其貢獻。
製作燈籠技藝高超的吳敦厚,總是靜靜地坐著,用淺淺的微笑和人們打交道,這並不是他生性沉默的關係,而是因為在小時經歷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炸彈爆炸的巨大聲波震破了耳膜,十三歲便驟然地進入了靜默的世界。這位人如其名的敦厚老人,白髮銀鬍襯托下的臉龐,安詳自得的神采,一點也不受來來往往行車路人的紛擾。
吳敦厚受人歡迎的地方,除了他那溫厚的微笑,還有現代人很難想像得到的專注,他用一甲子的時間製作他的燈籠。想來燈籠裡必有獨特的樂章,迴響在他靜謐的世界裡。
燈籠畫龍 傳述典故
燈藝大師吳敦厚最愛畫龍,而且畫得威武有力,看起來活靈活現、栩栩如生。為了和讀者分享傳統燈籠的繪製方法,老藝師特別為我們當場畫了一只燈籠。
首先用白色的顏料畫上龍的臉部輪廓,每畫一層顏色後,均需等顏色乾了才能再上第二層,就這樣一層一層往上加,直到繪製完成。畫燈籠使用的是礦物質顏料,再加以自行調配合成過的配方,例如紅色的就是加上了銀丹,這樣的顏料畫出來的燈籠,可以使用三、四十年不會褪色。
古時候只有帝王的袍子上可以畫上龍的圖騰,稱為龍袍;龍的圖騰還因為龍爪的不同區分等級,吳敦厚的兒子吳怡德解釋說古時帝王用的龍圖案才可以畫上五爪,而王爺等的只能畫上四爪;龍的圖騰是不能用在尋常百姓家的,如今雖然早已打破了舊有封建制度的疆界,老工藝家還是謹遵古法,除了總統指名要的燈籠之外,其餘人要的龍均不會畫上五爪。
畫燈籠時要求上下平衡、左右對稱的美感,尤其是畫龍特別需要有均衡的布局,讓燈面上呈現出莊嚴、威武的感覺,龍頭上寫著「王」的稱為龍王圖;龍的圖騰還有很多種,大致分為青龍、黃龍、金龍、水龍、火龍和飛龍等。因為龍是傳說中的神獸,變化高深莫測。為了達到神龍活現的神韻,體態力求豐滿威儀;起伏翻騰的龍身,則呈現波瀾壯闊之勢。
老藝師用紅色的勾畫表現出龍珠的火紅光影,配上白色的底、以青色為主題的龍身,形成一幅光影律動的鮮明龍圖。
一個樸實的燈籠在黑夜裡散發著溫馨柔和的光芒,它蘊藏著傳統中國人的生活理念和信仰,輕輕地述說著國人特有的人情典故。
盡孝行善 敦厚傳家
吳敦厚不止畫燈籠的技藝遠近馳名,他的高尚品格,人溺己溺、熱心助人的精神以及對母親極盡孝道,都令人讚譽有加。他於一九五九年以事母至孝、熱心救災,獲選「全國好人好事代表」,並於一九七八年當選「全國孝行模範」。
其公子吳怡德說:「我父親對我的祖母很孝順。他在十幾歲的時候,耳朵就聽不見了,還要照顧我們六個子女。當時家中連同祖父母、母親共十人,生活很清苦,就靠他一個人用手工做燈來維持生計,但是他沒有喊過苦。他曾經顧不得自己已經很窮了,還去向別人借錢,捐給更需要用錢的人。」
從吳怡德口中我們感受到傳統藝師不僅需要有技術上的深厚功力,更要擁有傳統的美德善行。吳家門口對聯上寫著「敦風壽世燈籠美,厚道匡時祖德綿」,因為老藝師深知,工藝家傳世的不只是一身的好手藝而已,更以敦厚為處世之道,並期勉家人將之做為傳家之寶。
絕藝傳承 名揚國際
吳敦厚有感於社會型態的變遷及身懷絕藝的藝師因年長消逝,而致各種工藝的失傳、凋零;他秉持傳承的責任心,二十餘年來,常受聘於全省縣市立社教館、文化中心和學校,傳授製作燈籠,並積極參與民俗活動,希望經由教學活動引起更多人的愛好與投入,讓民俗文化後繼有人。
吳怡德說:「父親二十多年來,由我們兄弟輪流陪他出去,教高中的老師、國中的老師或國小的老師,到現在為止,算起來也有好幾萬人了。他時常參與民俗活動,上次外交部邀請四十國的駐外使節來鹿港畫燈籠做燈籠,也都是我們在教。」
八十二歲的吳敦厚以深厚的功力繪製了一甲子的燈籠藝術,不僅使我國的傳統文化揚眉國際,也為未來文化的傳承搭起一座堅毅的橋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