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quire '../adsleft.htm';?>
【記者楊德裕綜合報導】台灣大學社會系教授陳東升表示,從丹麥的公民教育經驗中,台灣可以學到:「面對列強的小國家,擴大參與是形成共識的最好方式,有共識的公民社會可以對抗強國的壓力。」
據《中央社》報導,陳東升說,丹麥公民的素養高居歐盟第一,可歸功於從十九世紀丹麥開辦的「民眾學校」。而在台灣,自一九八七年解嚴以來,不過十八年時間,在建設公民社會方面已有相當成就,未來二十年台灣民主一定可以呈現新面向。
關於丹麥經驗,陳東升表示,丹麥一直在列強夾縫中生存,其國際處境比現在的台灣更困難。不過,丹麥在十九世紀中期,葛隆維提出必須推行新式國民教育的構想,促成一八四四年第一個「民眾學校」的成立,為丹麥帶來巨大影響。
陳東升說,因為民眾學校凝聚全民共識,丹麥民眾才志願投入第一次薛萊斯威戰爭,丹麥才得以戰勝。此外,公民素質的提高,不只強化民眾的民主素養與參政能力;在經濟上,丹麥農民面臨外來農產品的競爭壓力時,便能建立合作農業組織,發展技術,開拓市場,從危機中發展出全世界最精緻的農業。
更傲人的是,丹麥那些出身農民學校的勞工領袖以開放的方式,實行體制內改革,逐步建立起這個著名的福利國家。
陳東升表示,在參訪丹麥非營利組織過程中,了解到這些組織並不放棄抗爭,但在抗爭前他們會先自我反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