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quire '../adsleft.htm';?>
BBC透視中國節目介紹中國14農民工的善舉 披露社會低層問題
【本報綜合報導】元旦過後、春節前夕,是中國大陸為期四十天的春運高峰。根據預測,公路客運量將達到十七億九千萬人次,其中絕大部分是往返城鄉的農民工。今年春運提前,在中國政府干預下,大批農民工拿到了拖欠已久的工資,早早回家團聚。「農民工」再度成為話題焦點。英國國家廣播電台BBC此時介紹了一個感人的故事。
悲慘又幸福的棄嬰
二○○四年二月,來自安徽省的卅二歲梁姓民工,在浙江溫州踏三輪車拉生意。當他有天穿過一條小巷時,聽到路邊紙箱裡有響動,便壯膽打開箱子,裡面竟然是一個哭聲像小貓的棄嬰,臉凍得發紫。他不忍心丟下這個小生命,於是把她帶回家。在燈光下,他和幾個民工看到,女孩是兔唇(唇裂)。就這麼一抱,他們從此多了個「女兒」,取名「非比」。與梁同租一屋的袁姓民工,也是踏三輪車的,他倆就輪班,每天一人留在家照顧女嬰。看他倆忙不過來,也是踏三輪車的劉姓安徽老鄉也加入幫忙,「非比」就有了三個父親。他們一直在尋找女孩的親生父母。
他們三人連女朋友都沒找過,可想而知學做爸爸有多難。三個月裡,「非比」住院六次,每次住院,他們就放棄生意,在醫院照顧她,打工多年好不容易攢下的積蓄全花完了。他們也想過放棄這孩子,可真要送人時,誰都不吭聲,靠在門邊抹眼淚。
真情感人間
他們的善舉感動了不少人。鎮裡的好心人來了,從各地來此打工的農民工來了,一個月裡聚集了十四個「爸爸」。他們合出五百元人民幣雇了個保母。為維持「非比」的生活和醫療,梁和劉不再踏三輪車,而是去工地晝夜幹活,可以多掙錢;袁也找了兩份工作。他們找過鎮政府、公安派出所和民政局,希望落實棄嬰的歸宿,最終都沒有解決。五個月後,溫州兒童福利院聞訊與這十四個「爸爸」聯繫,接走了女孩。前不久,女孩動了唇顎裂手術,「爸爸」們常常去福利院探望她。至今,他們還在資助她,也依然在四處尋找孩子的父母。
報導中說,農民工是改革開放以來出現的新興特殊勞動群體。據農業部最新統計,目前在中國大陸離開戶籍所在地半年以上而進入城鎮務工的農民近一億人,如果加上在鄉鎮企業就業的農民,人數達一億三千萬。農民工在城市主要從事建築、餐飲、服務、紡織、環衛等工作。
農民工成為社會流動大軍
BBC的報導中分析,農民工進城後,與城裡人反差大,他們渴望融入都市,又往往不被城裡人理解,於是,兩者隔閡越來越大。農民工的人格得不到尊重,勢必造成這一群體中的部分人對社會仇視,「流動大軍」有可能成為一種「社會病」。
一月十日,北京電視中心施工工地門口,懸掛了一年多的「民工之家」門牌,換成了「員工之家」,一字之變,蘊涵人性溫暖,贏得工地上農民工的熱烈掌聲。有農民工說:「我們總覺得民工這稱呼帶有那麼些歧視的意思,現在改了一字,讓我們感到親切。這才是一家人的叫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