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quire '../adsleft.htm';?>
【記者王季民編譯】大量的生化醫學科技正在發展醫療以外的用途。這些所謂的「強化科技」(enhancement technologies)可以用來改善外表、調節情緒,最終目的就是要讓我們能感覺變得「更好」。而當這些科技幫人適應他們快速改變的生活形態時,重要的道德問題也因應而生。
由《公共科學圖書館醫藥期刊》舉辦的醫學辯論中,兩位美國頂尖的醫學倫理學者,亞瑟‧克普蘭(Arthur Caplan)與卡爾‧艾略特(Carl Elliott),分別針對這些新興的「強化科技」提出贊成與反對理由。
克普蘭是賓州大學醫學院醫學倫理系主任。他認為:「沒有人是完美的。為什麼我們不能試著讓自己變得更好呢?」他認為追求自我的改善是人類的天性,而且他也看到使用這些科技來「改善視力、記憶力、學習能力、免疫力或新陳代謝能力」的真正價值。
克普蘭也提到:「讓這些強化科技踩煞車的話,將會對科學的發展有重大影響。一些研究的路線可能會因此趨緩甚至停止。」克普蘭認為:「我看不出有任何理由說不應該嘗試改善我們這個天生的個體。」
另一方的艾略特,是明尼蘇達大學生物倫理中心教授。他擔心「太熱烈擁抱這些強化科技,會帶來更大層面的社會效應。」舉例來說,運動員服用類固醇可以增強競技能力,但是所引起的類固醇競賽,卻會毀掉體育界。這些發展強化科技的廠商,通常會將強化與療效的界限模糊化,以便銷售藥物。
艾略特舉出前幾年名噪一時的「芬芬」(Fen-Phen)減肥藥當案例,一九九六年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核准「芬芬」為減肥治療劑,最後卻因為服用後出現肺高血壓症與心瓣膜疾病等副作用,隔年FDA收回「芬芬」的核准。他說:「許多原本認定是無風險的改善藥物,最後都產生無法預期的副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