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quire '../adsleft.htm';?>
今年適逢愛因斯坦提出相對論一百周年及逝世五十周年,德國舉行了一系列慶祝活動。這一慶典被命名為「愛因斯坦年」,其中包括遊客參觀、科技會議和大型展覽等。 愛因斯坦關於空間、時間的相對論使科學取得革命性的進展,並使他成為大眾偶像。
【記者秦飛編譯】據《美聯社》報導,德國總理施若德在柏林的德國歷史博物館主持開幕式,他呼籲德國人和科學家繼承愛因斯坦的創新精神和政治上的不屈從。
「他的思維推動科學並改變了世界。他以高尚的道德成為全世界青年的偶像。」 施若德說。
「而直至最終,愛因斯坦都堅決反對納粹德國的反猶太仇恨主義,並極力維護世界和平。」
愛因斯坦一八七九年出生於德國烏爾姆(Ulm)的猶太家庭。他於一九三三年在希特勒掌權前一個月離開了德國,並且再也沒有回去。
在一開始,他就極力反對希特勒的獨裁統治。一九三六年他在給朋友的一封信中寫道:「現在看來唯一的好事,是希特勒掌權後會做出許多愚蠢的事情,而讓全世界反對他。」
愛因斯坦的相對論說,一個微小的物質可以釋放出巨大的能量,即E=mc2公式(能量=物質質量×光速的平方)。這一理論全面地改變了物理學,使科學家能思索不同空間,並為核能及原子彈的產生提供理論依據--極具諷刺意義的是,這與愛因斯坦所倡導的和平主義是對立的。
儘管愛因斯坦沒有參與原子彈的研究,但他在一九三九年一封重要信件中敦促羅斯福總統加速開發核武器,他警告,德國似乎正在進行同樣的工作——後來他為自己成為推動核武器的助力感到後悔。
由於他的理論,《時代周刊》把他評為二十世紀最重要的人物,而他在科學、戰爭、和平和神學上的成就使他的名字廣為流傳,他那一頭蓬亂白髮的肖像被印在咖啡杯和校園的壁報上,其中一幅著名肖像中,他把舌頭吐了出來。
愛因斯坦於一九五五年四月十八日在紐澤西的普林斯頓去世。
德國人用他的形象來激勵本國的科學創新,並遏制人才流失。
德國長期以來為產生世界最偉大的哲學家和科學家而自豪,但近幾年卻遭受不完善的教育系統和「腦力流失」的困擾,一些本國的科學家都流入美國的著名大學。
「愛因斯坦最終代表我們國家現在急需的東西:求知的欲望,」《南德意志日報》評論說,「他的理論可能產生積極的作用,如果在死後五十年,他的形象仍能在德國引起研究熱潮,這位幽默的物理學家一定會感到欣慰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