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詳細內容
第 199 期 2005/1/20 -- 2005/1/26 論衡
 
阿Q精神是什麼?(8版)
廖鳳琳  高雄讀者
 

一九八期大紀元時報第十四版的〈現代阿Q周秀鳳〉,內容很引人興味,不僅是周女士細膩與用心的生活歷程,包括巴西蘑菇這個健康食品的好處,恐怕也會引起很多人的好奇和重視。

唯覺標題似有商榷之處:文中提及周女士「是有著清明的洞察,不貪不求的貿易人」,而她認為清明的洞察力要靠「心性」的培養,處處「與人為善」……這都不是阿Q精神。

魯迅筆下所塑造出來的阿Q形象,負面意義遠大於正面,卑怯、狡滑、投機、誇大。善用一種逃避現實而自我安慰的「精神勝利法」茍活於世,有時吃了虧、受了氣,就自欺欺人式地自圓其說一番,從不思求新、以改善自我。

蘇雪林教授曾說:「《阿Q正傳》不單以刻畫鄉下無賴為能事,實影射中國民族普遍的劣根性,實包蘊一種嚴肅的意義。魯迅痛指中國人不敢正視各方,用『瞞』和『騙』造出奇妙的逃路,而自以為是正路,證明國民性的怯弱、懶惰和巧滑 ……」(以上參周玉山「魯迅走過的路」一文)

阿Q這個角色便集中概括了上述的典型,所以用「現代阿Q」來形容用心生活的周女士,實為不妥。現在一般用「阿Q」來形容某人,多半是帶有嘲諷戲謔的意思。本人基於對大紀元時報的愛護,不揣淺陋,提出以上看法,謹供參考,若有不當之處,也請慈悲指正。

編輯部回覆

謝謝指正,或許魯迅的《阿Q正傳》本義正如周玉山先生所詮釋的具「負面」意涵,但「阿Q」一詞沿用至今,一般人並不都只存負面看法。在詢問周遭朋友,特別是年輕一族,普遍反應卻是「現代阿Q」並不意味負面,不少人還覺得是正面形容。無論如何,謝謝對「大紀元時報」的愛護和指正,還盼持續的鞭策!

Copyright © EpochTimes Taiwa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