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quire '../adsleft.htm';?>
記者于止戈編譯】二○○四年十二月廿六日發生在蘇門達臘的地震災難,以百萬顆原子彈的雷霆萬鈞之勢在幾秒鐘內夷平數個城市,改變地貌;數小時後,滔天巨浪讓印度洋周邊地區哀鴻遍野,成為一片廢墟。
《美聯社》指出,醞釀本次罕見天災的地質條件遠比這場地震持續的時間久遠,可能是三億年,也可能長達六億年。
大陸板塊學說 板塊碰撞引發海嘯
科學家認為,全球大陸曾一度連結,形成名為「盤古大陸」(Pangea)的巨大陸塊。但地質營力陸續將其分離為「板塊」,每個板塊以每一百年數英吋的速率在地球上漂移。板塊移動時,彼此的邊緣產生擠壓、碰撞,引發地震,甚至堆積造山。
地質學家表示,這次南亞強震的原因,是印度板塊與緬甸板塊沿著印度洋底長約一千二百公里的南北走向斷層突然發生碰撞所致,隨後引發海嘯。
地震使蘇門答臘北部與附近小島位移
據信地震已經令蘇門答臘北部與附近小島位移達十八公尺。在人類歷史紀錄中,威力如此強大的地震不多,但是在漫長的地質年代中,早已是司空見慣的事。德州阿靈頓大學(University of Texas-Arlington)的地質學家克里斯‧史考提斯(Chris Scotese)表示,「在當地如此規模的地震,從盤古大陸開始張裂以來,可能已經發生了百萬次。」
科學解釋板塊移動與碰撞的原因
地質學家相信目前科學已經可以、至少是大致上的,解釋板塊移動與碰撞的原因。地質學家稱,地球中央是由金屬構成的地核,厚度約三千五百公里,內核為固態,外核為液態。其外是由岩石組成的熾熱地函,厚度約二千九百公里;最外層是我們人類居住的低溫地殼,厚度可能有四十八公里,相對較薄。
地殼有點像口香糖的糖衣般,並非牢不可破。地殼分裂成十數個互相交疊、由岩石構成的堅硬板塊。板塊在熾熱融熔的軟流圈漂移,產生相對運動。兩張板塊交疊之處稱為隱沒帶(subduction zone),也是漸漸改變海陸分布的大規模地震的發生地點,火山也經常在這些板塊的交界處爆發。
地震預測難以捉摸
科學家長期以來想進一步了解這些營力來預測地震,結果證明地震依舊難以捉摸。其中一個原因是許多板塊交界位於大洋中,科學家鞭長莫及。就算加州境內的板塊交界在陸上,地震發生的確實地點還是在人眼見不到的地底下。
科學家現在在加州中部所進行的鑽探,才剛開始進入深度三公里的斷層帶,期望藉此更深入了解這些營力。不過鑽探資料也只能提供模糊的概念,南亞強震的斷層更長、更深(震源深度約十公里)。 可以明顯改變地貌的大規模地震並不多見,以至於很少有機會研究到。這次蘇門達臘地震與上次阿拉斯加規模九的大地震就相隔四十年。
大陸板塊曾經連在一起
科學家是如何知道所有的大陸曾經連在一起呢?史考提斯表示,非洲與南美洲的海岸線可以像拼圖般地合在一起。在地質與化石紀錄裡也可以找到更詳盡的證據。例如研究人員二○○三年發現南極金屬的化學組成與中國的金屬相同,這兩塊陸地可能曾經連在一起;活躍於二億年前三疊紀的大爬蟲水龍獸(Lystrosaurus)的化石在非洲、印度與南極均有發現,確實證明這些大陸在當時連接相通。
史考提斯與其他幾位地質學家都認為盤古大陸並不是地球上的第一個、也不會是最後一個超大陸,地球四十六億年來超大陸已經分分合合了好幾次。以電腦模擬地球板塊運動的結果顯示,各個大陸目前正在匯集中。史考提斯相信,再過二億五千萬年,地球還是會組合成一個盤古超大陸(Pangea Ultima)。
什麼是地質營力?
地球的每時每刻都在發生變化,從成分、結構、構造直至地球表面。這種變化的作用就是地質作用,使它發生變化的力量叫地質營力。地質作用一般可分為內營力及外營力作用,這是主宰地表地貌的兩種力:外營力作用如造山運動、板塊運動、岩漿活動及火山作用。內營力一般無法觀測,因為它是在地殼內部進行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