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quire '../adsleft.htm';?>
【本報綜合報導】國內積體電路的研發技術已邁向世界領先地位,相較於使用在微波爐所使用的傳統微波頻段,台灣大學的毫米波(30GHz~300GHz)技術研發團隊己製造出從30GHz至110GHz的毫米波積體電路晶片,將可使用在無線寬頻數位化的相關民生用品的普及,如汽車雷達、高畫質電影播放等。
在日前的記者會中,台大電機系王暉教授指出,台灣大學的毫米波技術的研發團隊的研究成果論文,有三篇獲選在即將於二月舉行的國際電子領域最重要的年度研討會「國際固態電路會議International Solid State (ISSCC)」發表。台大則共有八篇論文獲選,總數甚至超越英特爾、三星電子和NEC等國際知名大廠,是全球第三大的論文上榜機構。顯見此項毫米波的研究技術能力已達到世界領先地位。
王暉教授強調,毫米波(30GHz~300GHz)技術影響民生及國防工業甚巨,該團隊並與台積電合作,研發製作相關元件,可望大幅降低價格,進一步帶動毫米波民生用途系統的研發。同時也可加速全面化無線寬頻數位化生活的來臨。
除了發展毫米波晶片之外,王暉指出,本計畫並支援台大與中研院天文所,來建立接收宇宙背景輻射之電波天文望遠鏡陣列(Array of Microwve Background Anisotropy, 又稱為AMiBA),預計將於一年後完成興建,將可觀測宇宙形成初期密度的極細微的變化,而觀測結果將可用於解釋宇宙演化的過程。
本計畫為此陣列發展所需的混波器及濾波器等重要元件,為第一次在國內設計的毫米波元件而應用於電波天文系統上,因是自行開發的技術,也就大幅節省研發的經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