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詳細內容
第 198 期 2005/1/13 -- 2005/1/19 真相
 
看南亞震災 憶唐山大地震中共怪象(6版)
本報訊  
 

封鎖媒體報導 拒絕國際援助 政治鬥爭凌駕救災與人命


【本報綜合報導】在全球媒體大幅報導南亞地震引發的海嘯大災難之際,「美國之音」在一個新聞節目中,將這項世紀災難和一九七六年中國發生的唐山大地震做了對比報導,引人深思。


唐山數字縮水?

「美國之音」一月八日的報導首先回顧了唐山大地震的歷史。一九七六年七月廿八日清晨三點四十二分,唐山市發生了芮氏規模7.8的大地震。唐山大地震是世界地震史上最悲慘的一頁。關於唐山大地震的傷亡人數,中國的官方數字是:死亡人數為廿四萬兩千七百六十九人,重傷十六萬四千八百五十一人。

不過,國際地震專家指出,當時中國政府拒絕國際援助,不准國際媒體前往現場報導災情,這個數字很可能大大的縮水。實際上的死亡人數,可能高達四、五十萬人。

中國官方媒體是宣傳工具,是黨的喉舌,向來有報喜不報憂的傳統,內部自然災害被認定為負面新聞。每當中國傳出災情,媒體總是把領導人發出救災「重要指示」、「親自視察災區」等消息放在頭條;然後報導武警、解放軍「奮勇搶險救災」的事蹟;再往下就是災區人民獲得救災物資、接受「妥善安置」後「感恩戴德」的情形。至於災區破壞的情景、人民死傷的慘狀等情況,中國媒體很少詳細報導,災情的畫面經常是一掠而過,更不許國際媒體深入災區自由採訪報導。這在唐山發生大地震的時期,表現得尤為明顯。


唐山地震後當局的幾個「不」

唐山大地震的死傷數字遠高於印度洋海嘯災難的死亡人數,但是,和今天國際媒體對海嘯各國災難情況所做的透明化報導相比,當年的中國當局不發布死傷統計數字、不報告災害損失詳情、不展示災情照片和影像、不許國際媒體進入災區報導、不允許聯合國及國際紅十字會視察災區,甚至乾脆宣布拒絕一切國際援助。

筆名MZXED的中國問題觀察者指出,這些喪心病狂的措施都是為了一個自私的目標:不能讓國際社會看到中國人民受災的慘狀以免損壞共產黨的形象,更不能讓中國人民因為獲得國際援助而降低對共產黨的忠誠。

當年毛澤東還不許嚴重災情干擾他的政治鬥爭路線。唐山地震後,各級政府仍然把「批鄧反擊右傾翻案風」放在工作的首位。那時的報紙版面上依舊連篇累牘地發表「批鄧」的新聞。例如,當年八月十二日一則新聞報導中說:「紅九連和唐山郊區人民一起以批鄧為動力,做好抗震救災工作。」

MZXED尖銳地指出:大量的中國人在震後的瓦礫下殘喘、在餘震不斷的廢墟中彷徨、在風雨之中露天過夜、在酷熱和屍臭中受著煎熬。而當時的毛澤東等中共領袖依然將政治鬥爭凌駕於人民死活疾苦之上。


左派網民把災害和民主掛勾

中共政府封鎖災情使外界很難看到受災人民的真實苦難,拒絕國際社會的援助又使中國人民覺得,外部世界是冷漠的,只有黨中央關懷著他們。這種宣傳對人民的影響作用是巨大的。久而久之,中國人民也學會了對受難同胞的冷漠。但是,對其他國家發生的自然災難,中國媒體報導的卻是相當充分,中國政府對災區的捐款,也被官方媒體以顯著地位,大力宣揚。

海外著名中國問題觀察家林保華注意到:在中國共產黨教育之下,一些中國人對這些受難國家還抱幸災樂禍之心。例如《人民日報》屬下的「強國論壇」雖然經常刪掉網民的帖子,但也還保留如下字句:「海嘯之所以在印尼亞齊造成如此慘烈的傷亡,主要是因為印尼實行西式民主。」「斯里蘭卡搞了資產階級民主,老百姓一貧如洗,幾萬人擠在海邊狹小的貧民區,一遇洪水就損失慘重。」


海外媒體談中國捐款

《亞洲華爾街日報》一月六日在報導中指出,中國向來標榜自己是亞洲各國的好鄰居、好夥伴,這一次南亞地區發生了這麼大的一場災難,中國最初只宣布捐助了兩百六十萬美元,數目和科威特差不多,只有台灣的一半,「甚至比香港商人李嘉誠一個人承諾捐出的金額還少」。

中國官方把援助追加六千兩百萬美元以後,《紐約時報》以美國和日本分別捐出三億五千萬美元和五億美元做比較,來說明中國「這個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離當亞洲老大的日子還遠著呢」。

Copyright © EpochTimes Taiwa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