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quire '../adsleft.htm';?>
【記者王季民編譯】根據美國科羅拉多大學博德分校的一項研究發現,當人們同樣是花錢追求快樂時,體驗某種生活經歷會比擁有某種物品更令人快樂。
在一個人人希望追求「快樂」的社會中,尤其在年節期間,大家常常會問:「究竟什麼才能真正使我快樂?」
「我們發現,比起花費在購買與擁有有形物品,人們花費在一些生活體驗中所獲得的快樂與滿足感更為持久。」科羅拉多大學心理系教授范伯文(Leaf Van Boven)說道。
藉由長達數年的調查與實驗,范伯文教授發現,不是哪個行業的人,將自己的所得花費在生活體驗上,都會比起花費在有形物品上更快樂。
在美國,一項超過一萬兩千名受訪者的調查中,人們被要求回想他們曾經為追求快樂而做過的「購買生活體驗」與「購買物品」經驗。范伯文發現,當問到哪一種帶給他們更多快樂時,大多數的受訪者都會選擇「購買生活體驗」。
接下來,在一項針對大學生所進行的實驗中,范伯文也發現,學生在想像購買生活體驗後,會比起想像購買有形物品後,有更正面的感覺。
為何「人們在購買生活體驗時,會比起購買物品時更快樂」?范伯文提出三個可能的原因:
第一個原因,是因為生活體驗會與個人緊密結合,而帶來較寬廣的正面意涵;有形的物品則是永遠在那兒,跟個人是獨立分開的。
「舉例來說,當你去登山旅遊時,如果天氣變得不好,你當時也許不會認為那是愉快的經驗。但是,你可以把它視為一種挑戰。在日後回想起來時,你會記得較多正面的體驗,而較少負面的體驗,」范伯文說。「但是對物品就無法這樣做,因為它就是擺在那裡,不會因為你如何去想而有所不同。」
范伯文認為,另一個原因是生活體驗對個人較有意義。「我們的文化對實現目標與挑戰自我有高度的評價。我們特別強調所謂的達成度,」范伯文說。「對此而言,生活體驗會比擁有物品來得更有個人意義。」
「生活體驗會促進人際關係的發展。因為你要與他人一同經歷或是做某種事,所以會有較大的社交層面在其中,」范伯文最後提到第三個原因。「還有,我們通常會與他人分享生活體驗有關的故事。因為生活體驗比起擁有物品,講起來會較有樂趣,而這些又都與快樂或幸福密切相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