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quire '../adsleft.htm';?>
編按:一元復始萬象新,回顧過去一年來,宇宙上演著一幕幕星體重組與瞬息遷移的壯麗景象,沉寂千古的考古發現也悄悄改寫著人類的文明史。大紀元特選二○○四年科技新聞回顧,繼上期刊登「宇宙探索」之後,本期推出「考古與生態」,與您一同溯古追今,展望未來!
【本報記者綜合外電報導】今年考古界的最大發現可以說是印尼「矮人人種」化石的發現,有些科學家將「它們」比作電影「魔戒」中的「哈比人」。在《科學》雜誌推出的十大科學新聞中,「哈比人」排名第二,僅次於火星曾經有水的發現。
縮微世界「哈比人」
◆印尼發現小型人
《自然》雜誌去年(二○○四年)十月廿七日報導,考古學家最近在印尼發現身高僅一公尺的小型人種。這種小型人種的腦子只有正常人的三分之一大。科學家認為至少在一萬八千年前,他們還存在於該地區。
《科學美國人》雜誌認為,這是二十世紀以來考古學的最大發現。不僅人類有大小不同類型,考古學家也發現小的象骨及巨型牛等動物。
更令人驚奇的是,小型人種也有他們的小型工具。刊登在同一期《自然》上的另外一篇研究報告中描述一些小工具,其精巧程度與正常人種發明的工具不相上下。而且這些小工具在小型象骨中也被發現,代表這些小型人種用小工具來捕獵小型象。
◆縮微世界存在的可能
去年Discovery頻道曾播放一個電腦動畫製作的恐龍片,其中講到火山爆發摧毀了一個較大的島嶼,島上的恐龍和其他動物大多死了。一隻小型食肉恐龍倖存下來,流落到另外一個較小的島上,發現那裡的動物長得與前一個島上的動物一樣,只是都小了一號。殘暴的大型恐龍如今變得與自己差不多大。經過戰鬥,曾經倍受欺負的牠竟成了霸王。
這不僅僅是個虛幻故事。科學家在許多不同地方發現同時期的遠古動物,牠們之間唯一的差異就是「個頭」。有時在一個地方發現的恐龍種類在其他地方也都有,只是尺寸差了三、四倍。科學家提出「縮微世界」存在的可能。
如果真的有縮微世界,不知「哈比人」和他們的小象是不是我們的縮微版;說不定我們也曾經是大型物種世界的縮微版呢?
物種凋落 人類唇亡齒寒
《科學》雜誌評選的十大科技新聞中,排行第七的可是個壞消息。研究顯示,地球許多物種正在快速減少,尤其以兩棲類受創最重,在五千七百種已知的兩棲類中,約30%面臨絕種威脅。
◆半世紀後百萬物種從地球消失
國際自然資源保護聯合會(ICUN)去年十一月十七日發表的《二○○四年全球物種調查》結果顯示,全球有超過一萬五千種地球物種面臨滅絕的危機,而且滅絕的速度前所未見的快。
去年一月八日的《自然》報導,多國科學家的研究顯示,全球變暖將導致世界上四分之一的陸地動植物在未來五十年內滅絕,也就是說,半個世紀後一百多萬物種將從地球上消失。
歐洲是自然環境受全球氣候變化影響最小的地區,該地區的動植物生存機率要大於其他地區。即便如此,在氣候變暖的影響下,歐洲地區四分之一的鳥類和11%到17%的植物也將逐漸滅絕。
◆第六次滅絕 人類是關鍵
大滅絕在地球上已經發生過五次。地球第一次大滅絕發生在距今四億四千萬年前的奧陶紀末期,大約有85%的物種滅絕。在距今約三億六千五百萬年前的泥盆紀後期,發生第二次大滅絕,海洋生物遭到重創。這兩次大滅絕的主要原因都是氣候變冷和海洋退卻。
第三次大滅絕發生在距今約兩億五千萬年前二疊紀末期,是史上最大最嚴重的一次,估計有95%的海洋物種和近70%的陸地物種滅絕。主因是地殼頻繁活動和盤古大陸形成引起的。第四次發生在約兩億萬年前的三疊紀晚期,80%的爬行動物滅絕。
第五次大滅絕發生在六千五百萬年前的白堊紀,也是大家所熟知的一次。統治地球達一億六千萬年的恐龍滅絕。科學家的觀點傾向於「隕石撞地球」。此前地球上的生物種類已相當豐富,光恐龍就有近五百種。大滅絕後,陸地上僅剩12%的物種。
科學家警告,地球正面臨第六次生物大滅絕——更新世大災難。以目前每天有四十種生物絕種的平均速度估計,一萬六千年後90%的現代生物便會從地球上消失,與二疊紀大災難所滅絕的物種相當。
科學家堅信,在第六次生物滅絕過程中,人類扮演關鍵角色。任何一個生態系統的正常狀態是其自我調節能力。但只要人類介入,自然調節便宣告失守,而進入危機狀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