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quire '../adsleft.htm';?>
【編按】禹海為自己的每件作品,包括相片和報導,都下過深厚的工夫。或許由於自我要求非常嚴格,他向來婉拒媒體採訪。而三年半來和禹海並肩為《大紀元時報》付出的報社同仁,則有此殊榮與讀者分享他們所認識的禹海。
相信自己,相信自己的作品,同時也要相信人性。
——「映像九二一‧再現新活力」攝影首獎得主禹海如是說。
有用之身 應做有用之事
為了告知禹海,他獲得「映像九二一‧再現新活力」攝影比賽首獎,「九‧二一」災後重建會工作人員尋覓他好一陣子,輾轉問到《大紀元時報》,請報社幫忙找人。很幸運的,報社同仁找到了不帶手機的禹海,他目前人在苗栗的原住民部落。
電話中,禹海一如往常地分享他正在進行的紀錄,對於比賽的事,則只輕描淡寫地帶過去。
禹海說,他正在苧麻園裡拍攝,聽到了呼喚,就帶著滿身的鬼針,衝出苧麻園接電話。工作中的禹海原本不願被打擾,但轉念一想,接電話、拔鬼針刺,不正好休息?
上週,禹海應重建會之請回台北。當他走出火車站時,看見一位盲胞扶著快車道分隔欄杆行走,感到很心疼。禹海說,看到這一幕,是上天有意讓他更明白生命是怎麼回事,也因此更堅定了自己「以有用之身,做有用之事」的信念。
器材不重要 重要的是人
三年多前,《大紀元時報》創報之初,禹海打電話來報社說:「你們的報紙好溫馨喔!」之後不久,他成為報社的一員。
不過,禹海很少待在報社,更確切地說,同仁往往不知他在何處,只曉得他正為台灣這塊土地「一步一腳印」地做紀錄。禹海期許自己有一天和《國家地理》雜誌的記者一樣,能遍跡全球,為整個世界做紀錄。
一年來,禹海主要待在原住民部落。上個月當他回台北時,遇到一位喜歡攝影的阿嬤。阿嬤看到攝影者大都有很好的配備,就很介意自己只有一部小相機。禹海告訴她:「器材不重要,重要的是人。」
現在,禹海即用一個有裂痕的舊鏡頭,榮獲攝影首獎。而當初拍照時,人家問他:「還能拍嗎?」
禹海生活簡樸,開水配饅頭就可以過日,平時身上有些小錢,就先去買底片。禹海說,這次攝影展所獲的獎金正好可以用來沖洗底片,之前因缺乏經費,尚有一百多卷還未沖洗。
遊走十方 記錄台灣
出門前,禹海會勾勒大概的採訪動線,但往往因中途的偶遇而更動,卻因此結交了許多朋友,經歷各種意想不到的驚喜,也豐富了紀錄的領域和色彩。禹海偶爾會打電話回報社分享他的收穫,同仁也從而得知他的行蹤。
禹海的報導,不論中寮八仙村水圳生態、交趾陶藝術家、龍眼林的龍眼節、普洱茶、二龍村的龍舟競賽、寶島義工團、高接梨之父——張榕生、大甲媽祖遶境實錄等等,均於質樸的文字中體現著生命律動的軌跡。
在為《大紀元時報》工作之前,禹海曾做過一些原住民相關的田野調查,談起苗栗那邊南賽夏、北賽夏矮靈祭的異同,如數家珍。也因此,經報社建議,禹海花更多時間待在原住民部落,記錄當地的點點滴滴。
禹海對原住民所做的紀錄內容多樣且具深度,不論報導習俗、傳說、祭典、歷史事件、經濟活動、學校、生活紀實,在在洋溢著溫情以及對生命的感懷和期許,並為原住民文化留下珍貴的文獻。
踏實尊重 毅力非凡
禹海做任何採訪,都會在取得對方的信任後才開始進行。不論出現在任何地方,他總是先入境隨俗,默默地生活,讓人不知不覺中熟悉他的存在,並接納他,讓他加入他們的工作,成為他們生活中的一員。
禹海所寫的報導沒有一句不經過確認。在當地,他會去拜訪鄉鎮公所、圖書館查證資料;回台北,他還會去市立圖書館或中央圖書館找更詳實的文獻。
包括日本的攝影家及一般記者在內的很多人,都非常佩服禹海的毅力與成就。禹海個人為台灣這塊土地所做的紀錄,對一般人而言,可能連一組人都無法達成。禹海紀錄中之一已由電影圖書館收藏。
禹海所做的事知道的人不多,他一向默默地堅持自己的信念,默默地為這個社會付出。
言之有物 迴響熱烈
當禹海偶爾回台北,或短暫停留其他城市,他會去參加各類的座談會,說是充電。
有一陣子天候很乾旱,缺水問題嚴重,禹海親自去了幾個水庫考察,之後剛好有個相關的座談會,他起身發言,言之有物,令人印象深刻。會後,當時的經濟部長邀禹海進餐,向他請益。
有一回,禹海參加一個關於南島語言文化的國際性座談會,他看到了一些所謂學者的不落實,就當眾提出精要明確的見解,獲得全場熱烈的迴響。
禹海一出門,通常要一、二個月後才再出現,目前大部分時間待在各地原住民部落,因緣際會地也做些盤算之外的紀錄。
禹海何時出發,或許我們知道,但何時回來,我們永遠也不知道。
這就是禹海。
此刻,禹海正在某個山頭進行著他的紀錄工作。
誠摯寬厚 今之古人
禹海可謂「今之古人」,他的誠懇、簡樸、敬業,令人難望其項背。有位篤實的菜農告訴禹海:「你是個幸福的人」,禹海帶著這樣的祝福,走著自己想走的路。
施與受 一切都感激
有一次,禹海回台北,報社請他趕寫一篇關於「九‧二一」的報導,以配合當期的內容。禹海想了一想,感到不是很有把握,一來,他從來都是慢工出細活,二來,之前兩個月都待在深山裡,不方便吃到熱食,身體有些承受不了。
結果,他在兩天之內完稿,並且一如往常地由衷感謝報社給他這個機會。
禹海每寫一篇報導,一定把手寫的原稿交給報社,再複印一份,有時甚至手抄一份或用郵寄或親自送去給受訪者或他所報導的團體。不僅於此,他還寫卡片去道謝,整理一冊照片,甚至放大加框送去,因為他所採訪的對象,大都居住在交通不便、物質較匱乏的地方。
當人們收到這份意外的禮物,首先不敢相信,再則驚喜不已。有人還問,這些東西要怎麼用?禹海說,已經離開我的手,就屬於你們的了,要怎麼用都可以,也可用同樣的方式與別人分享。
不畏艱辛 散播光與熱
禹海生活簡樸、刻苦,出門揹個大背包,肩掛一個書包。他僅有的現代化產品照相機、錄音機都不是數位的,也不使用電腦和手機。往來各地,禹海主要乘坐大眾運輸工具,在遍遠的山區,為了不給別人添麻煩,甚至徒步幾個小時。
有一回,禹海出門較長時間,在台北的住家因來不及繳費而被斷電、停話,放在樓下的腳踏車也失蹤了。失去了在台北的自用交通工具,禹海甚至步行一個小時去辦事。
在外,禹海總以身為《大紀元》記者為榮,人們也從他的表現肯定《大紀元》,甚至打電話來報社讚揚他。禹海回報社時,經常不嫌麻煩與負荷,帶來採訪地的特產與同仁分享,聲如洪鐘地與大家一一打招呼。當然,他還帶回來滿籮筐的故事及爽朗的笑聲。
禹海的特別,或許只能說,他是來自天上的禮物,為變異的現代人展現上天造人的本懷。
關懷原住民 誠懇付出
禹海經年待在原住民部落,熟悉各部族的習俗與文化,並稍諳各族語言,每到一處,族人都把他當成自己人,為他取個原住民的名字。有人問禹海,你是原住民嗎?他說:「你可以把我視為原住民。」
當部落族人開會時,禹海默默地坐在一旁,當他們排解不了爭議,或提不出解決方案時,禹海就說出自己的看法,而這些主張往往切合他們的需要,適時為他們解困。因此,族人都不願意禹海離開,甚至破格想請他當頭目或村長。
禹海認為,文化的保存與文獻的編撰終究得由當地人自己做,他只是起個頭而已。禹海堅持為台灣「一步一腳印」地做紀錄,他的腳步不能長時間停留一處。
【禹海文摘 耐人尋味】
對人與土地的感情:
在老師的廣播聲後接著傳來的是一陣兒童音樂,那時山中猶是清冷,陽光也尚未臨照,氣流輕輕柔柔的流曳在空中,而在部落的四周盡是蒼翠寧謐的山林,人與大地如圖畫般的和諧美麗。對著這樣的情景,有那麼一刻,我的雙眼不由浮滿了淚水。也在那個時候,我更堅定要把我的紀錄留給這片土地,要把我在這裡的所有,留給這個部落的子孫。
——瑞岩部落
與阿美族人出海:
彷彿已習於如此景況的美佑古,對著漸行漸去的船看了一會後,默默地又彎下身子去撿拾清除岸上的粗石,把它們堆列一排,於是大大小小的石頭在她的彎身低首中就漸漸疊壘成了一線。明天,當卡賴和麥山夜釣回航時,就可順著這條清理好的路線順利上岸。
——討海人
參與泰雅族人採筍:
第一天的採筍工作,對我而言是一個難得又難忘的經驗。我除了要砍筍、剝筍、將筍投入身後的「Ge si」背籃外,也要在這片陡峭林裡尋出路,好穿過間密的竹子,將身上的阿笠放置到他們稱為「嘟嘟」的搬運車上。這個過程汗水直流不已,但我從未脫口一個「累」字。有一回我在砍竹之時,見竹節裡藏蘊著水,即俯身就飲,那竹水之清洌真如甘露。 ——山上的阿笠
記述卑南族女子的創作:
在幾是足不出戶的磨蹭半年中,馬秋孜孜勃勃地創作著。夜深寂籟時,尤是她與石頭共處的好時光,於大家好夢之際,一個個原本無奇的石頭,在她手中幻化成了一件件的作品。而在手與石的摩挲裡,對自己部落的印象也就成了自然天成的圖稿,於是一幅幅卑南族人的生活與文化圖騰也在此時躍浮於石頭之上。如此心景,逐漸地也漫化成日後她對部落的無邊關愛。 ——法拉撒女子
觀察布農族與鄒族的涼亭:
茶山涼亭的種類雖有如此之分,其內的涵意則皆如一,那就是村人所言的「分享觀」。例如當獵人打到獵物時,村人就會主動地去迎接並在涼亭內外幫忙處理,而後起火烹煮,一起於亭中歡樂享食。
——茶山札記
描述噶瑪蘭人龍舟賽傳統:
在箭飛的速度中,但見二十位操槳手每人臉孔一致朝外,且均以膝蓋拱抵船身,打著赤膊的臂膀於陽光水花裡閃著亮光,綠紅兩色的木槳猶如車輪飛轉,敲鑼兼搶旗手雙目就同鷹隼般手雖未至眼已先攫緊著前方標旗,而尾舵手一面是注意操槳手的動作,一面隨船速與風向掌舵,好讓船身不偏斜如箭矢般筆直前去。
——二龍村龍舟競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