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中國的家庭傳統價值消失,組成家庭的動力是金錢。圖為北京街頭兩女伴一男。 |
| | |
@ require '../adsleft.htm';?>
傳統價值崩潰 青少年早戀自殺傾向嚴重 專家呼籲道德教育重整
【記者徐竹思綜合報導】家庭是構成社會的要素,家庭的構造與其成員的價值觀,也塑造著社會。雖然多數中國人不喜歡向記者,尤其是西方記者,談論自己的生活,《基督教箴言報》的記者馬寬德(Robert Marquand)通過他在北京六個月的採訪,還是略窺一些中國家庭的今日面貌,並做出三個系列報導。
金錢與性打破大陸家庭傳統價值
二○○三年開始,中共改變婚姻政策:男女登記結婚不需雙方單位及派出所證明、不需彙報家庭成分,同居也不再是非法。享有充分自由的年輕人明確表示,組成家庭的動力是愛情與金錢,而後者往往起到決定性作用。
年輕一代從鐵飯碗、政府貼補住房的大鍋飯中走出來,卻走進一個唯利是圖的現實。在都市,許多年輕婦女被人「包養」。廿五歲的于小姐就是典型例子,她在北京讀研究所,有一位四十歲開藥房的男朋友,這位離過婚有一個兒子的先生,每月有五天與她住在一起,並支付她的房租。于小姐現在還和其他的商人約會,並考慮改變經濟來源,因為她聽說那位藥房老闆也在約會。她希望走生活和經濟的捷徑,她反覆表示:「好對象比好工作更重要。」
一旦結婚,七成年輕人不再與父母居住,但很多人會選擇住在父母的附近,以便生育子女後「祖帶孫」;還有12.4%的人結婚但不要孩子(俗稱的「頂克族」)。離婚率逐年升高,據民政部統計,二○○一年上海的離婚率為全國最高,達三分之一,大多是因為有了婚外情。單親家庭變得普遍,今日中國有超過八百萬個單親家庭,都市學生十分之一活在單親家庭。
青少年早戀成風 自殺傾向嚴重
現代通訊給中國家庭帶來極大衝擊,手機簡訊給害羞的年輕人交換火辣對話提供條件。去年中國最賣座的影片《手機》就生動描述了一個「聰明人」,利用手機周旋於妻子與幾個戀人之間,最終心力交瘁。
激情會迅速被燒光。許多中國人抱怨兩性間只是性需要,「單身不談婚姻,戀人不談未來」。高中和大學生之中普遍流行的順口溜是:「二十一世紀孩子戀愛快,星期一放電,星期二表態,星期三拉手,星期四做愛,星期五膩歪,星期六開踹,星期天再找新的愛。」
同時,第一次性關係的年齡越來越輕。一位大學新生在網上發起「青春無瑕」的簽名活動,只有少數人簽字發誓保持婚前貞操。
《基督教箴言報》另一篇報導中說,專家認為金錢文化給家庭帶來巨大壓力,是青少年自殺增多的主因之一。復旦大學高洪雲(音)教授今年十月發布了一項對二千五百個上海青少年的調查,初步結果顯示:24%的人曾想過自殺,15%曾認真考慮付之行動,而6%自殺過。
政府設計了一串防範自殺措施,包括媒體宣傳、自殺熱線、學生心理顧問等,上海地鐵還特別設置守護人員以防止臥軌。但高教授認為,預防應從家庭做起。
中國新一代出路何在?
專家認為,八○年代以前的中國家庭有道德約束,相對來說比較幸福穩定。改革開放後,婦女成為性商品,夫婦關係貶值。北京大學的夏雪巒(音)教授說:「現在,女孩子遇見男孩兒的第一個問題就是:『你有房子嗎?你有車嗎?』這種現象使我擔憂。」
對家庭價值觀的變化,有兩種不同的看法。有些人覺得犧牲自我、忠於家庭與配偶等傳統價值的消失,使社會走向嚴重混亂,「向錢看」會使中國腐敗甚至葬送前途。
另一些人卻把這種變化解釋為中國走向自由與成熟的表現,兩性都被解放了,中國人擁有了得之不易的選擇配偶權利。
問題是,選擇配偶的自由必然要以打破家庭道德價值為代價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