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quire '../adsleft.htm';?>
日本的一舉一動,台灣常常會跟進。或許是受到該國青少年相邀自殺的影響,國內也傳出有三、四十名學生相約「自殺在網路」。
其實,我們對自殺者不可抱有「輕生厭世」的刻板觀念,自殺是有社會基礎的。法國社會學家涂爾幹的名著《自殺論》指明了:社會疏離感與自殺率有關係。青少年相邀自殺,代表了他們不是怕死,而是怕疏離感。
近幾年來,日本的高自殺率,早已說明該社會疏離感之嚴重。根據衛生署公布的民國九十一年國人十大死因,自殺的增幅最大,達到一成五。
這是社會的警鐘。
其次,當年涂爾幹的研究指明了:有宗教信仰的人自殺率低於沒有宗教信仰者。是不是因為有宗教信仰者的人際關係紐帶比較強,還是因為宗教禁止自殺的生命觀發揮著作用,這還得進一步研究。
不過,筆者想勸自殺者一句話:死亡不是結束,而是走向一座死亡的巨塔。即使相邀自殺,死亡巨塔裡,並不保證自殺者還能在一起!自殺者將開始另一輪黑暗的生命旅程啊!
或許,最大的疏離感就是:人不相信創造他生命的神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