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詳細內容
第 186 期 2004/10/21 -- 2004/10/27 論衡【大紀元觀點】
 
救健保 還是得人人從「心」做起(2版)
大紀元  
 

實施將近十年的全民健保,日前因五百家地區醫院代表集體抗議健保給付不公,使得健保的財務問題成為媒體焦點。

近年來由於人口老化、醫療需求增加、新醫療科技的發展等因素,使全民健保的支出以每年6%的速度成長,但保費收入的成長卻只有4%,造成入不敷出的窘境。

此外,醫療資源的浪費、醫療支出的浮報,也助長全民健保財務的不斷惡化。衛生署長陳建仁說,台灣平均每人每年有十四點五次門診,居全世界實施健保國家首位,如果能夠減少不必要的醫療浪費,每個國人減少一次門診、大病到大醫院、小病到小醫院,就能讓健保制度維持下去。

為了解決醫療支出不斷增加、醫療資源浪費,以及杜絕浮報等使財務惡化的問題,健保局乃採取「總額給付」、「醫院合理門診量」等措施。這些措施雖然可節約醫療開支,但有不肖業者便以縮減對病患應有的服務來賺取利潤,同時產生醫院排拒重症病人、限制門診人數等直接影響民眾就醫權益的情況。

更頭大的是,地區醫院也因為健保的總額給付,而無法生存,逼不得已走上街頭要求政府給予平反、補救。據醫改會的統計資料顯示,台灣近十年來醫院減少近三成,私立醫院關閉一百六十七家。

為使全民健保的制度與措施所出現的種種問題得以順利解決,我們謹提出兩點建議:

一是建立具有回饋機制的保費制度,促進民眾自我健康管理。美國總統布希近日針對美國健保在過去四年內調漲了36%的情況,提出了「健康保險儲蓄帳戶」的主張,讓個人購買低保費、高保障及儲蓄免稅的健保,就具有鼓勵民眾實現自我健康管理的回饋機制,可供我們參考。

二是全民健保財務的問題,應排除選舉的考量,適當反應市場機制。亦即調整保險費率這項選擇,不應因選舉的考量而被排除在外。

其實,要全民健保得以永續長存,民眾自我覺醒、負起自我健康管理的責任、重視身體與精神多面向的平衡,擺脫頭痛醫頭的弊端,尤其發揮公德心,提升倫理道德,才是根本之道。

Copyright © EpochTimes Taiwa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