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詳細內容
第 186 期 2004/10/21 -- 2004/10/27 文明探索
 
個人化醫療檔案 時代來臨(9版)
貼心的服務 因人而異的科學新方向
吳宇凡、方洪編譯  
 

【記者吳宇凡、方洪編譯】俗話說:對症下藥。相同的症狀不一定用同樣的治法,每個人的身體狀態、心理狀態都不同,所以同樣的症狀、同樣的療法,效果卻不盡相同。

臨床實驗上,藥物平均約對七成的人有效,其餘三成中,二成的人只是對藥物不起反應、沒有效果,但對最後一成的人而言,服藥不但無助,反而有害。這種對藥物反應的差異,也就是中醫理論中所謂「體質」的差異。體質不同,藥效、藥量都會有所差異。

有一個關於古代名醫華佗的故事。據說府吏倪尋和李延住在一起,都頭痛身熱,病狀完全相同。華佗說:「倪尋的病當用下法,李延的病當用汗法。」有人質問他為什麼治法不同,華佗說:「倪尋是裏實症,李延是表實症,因此治法應當不同。」於是分別給他們藥物,第二天早上兩人的病都好了。

根據每個人的具體情況施治,一直是醫學界夢寐以求的理想境界。人類基因圖譜完成後,尋找致病基因是各國科學家們戮力以赴的目標。將基因研究與藥物開發結合的「藥物基因體學」,已經改變了西醫對「症」下藥的醫療迷思,轉為對「人」下藥,開創了「個人化醫療」的新方向。

在電腦及資訊技術發達的今天,科學家們正在嘗試建立個人化的醫療檔案,為因人施治提供依據。據美國化學會消息,IBM的科學家們根據電腦基本語言,將病人的所有個人醫療資訊都貯存到了一條「聰明」的DNA序列中。這項研究刊登在十月份的《Ournal of Proteome Research》上。

患者的所有醫療紀錄,甚至包括X光片、MRI等,都被作為資訊以DNA序列符號的方式記載。IBM化學家羅柏森(Barry Robson)表示,在IBM的基因組資訊庫中,電腦語言被插入DNA序列符號中,成為接到患者遺傳資訊和醫療檔案之間的橋樑。同時呢,這些電腦語言也可以為DNA序列提供密碼等,以保護患者的隱私。羅柏森認為,這樣的醫藥的紀錄可以幫助醫生創造獨立的診斷和處理的療法,可以準確地為每個醫生作適當的處理。

關於這項技術最大的擔憂是患者的隱私權問題。也就是說,如何才能保證這些資料不被濫用。除此之外,醫療的過程不同於其他的工程,它是個相當人文化的過程,而電腦參與的個人化醫療無疑進一步加大了對電腦程式的依賴。但是無論如何,醫療的個人化有著誘人的前景,也許將來會發展出更好的、更「貼心」的醫療途徑。

Copyright © EpochTimes Taiwa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