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quire '../adsleft.htm';?>
台北時間十月十一日晚,瑞典皇家科學院宣布二○○四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由挪威籍學者基德蘭(Finn E. Kydland)與美國學者普瑞史考特(Edward C. Prescott)共獲殊榮。基德蘭現任教於匹茲堡卡內基美隆學院和聖塔巴巴拉加州大學;普瑞史考特為明尼亞波利聯邦準備銀行的資深貨幣政策顧問,也是亞利桑納州立大學教授,其為一九九五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理性預期大師盧卡斯(Robert E. Lucas Jr.)的學生,並在一九七一年合作撰寫第一篇理性預期的論文。
兩位得獎人都曾來台,與台灣經濟學界熟稔,而國內就有幾位知名教授為其門生。瑞典皇家科學院在頌詞中指出,現年六十歲的基德蘭與六十三歲的普瑞史考特,因對動態經濟學的貢獻,特別是經濟政策的時間一致性(time consistence),以及景氣循環背後動力等方面的研究傑出而獲獎。兩位學者的著作,不但改變了經濟學研究,更對於經濟政策,尤其是貨幣政策,產生了極為深遠的影響。
兩位學者在一九七七年的「時間一致性」問題研究中,指出政策的執行成果,往往與出發點背道而馳,例如政策目的是穩定物價,但卻導致通貨膨脹,就是因為民眾的預期欠缺時間一致性,也就是說今天的預期,並不等同於昨天的預期。
一九八二年,兩位學者在所發表的經典之作〈建立與強化波動的時機〉(Time to Build and Aggregate Fluctuations)中,說明景氣循環不僅僅受到需求面的影響,供給面的變動(例如技術),也是景氣循環變動的主要動力之一,這點對於凱因斯學派所強調的需求面對總體經濟的影響,具有突破性的貢獻。二人所建立的「實質景氣循環模型」(Real Business Cycle, RBC),以簡化聞名,也因而奠定兩人在總體經濟學領域中的地位。
事實上,以「Kydland & Prescott」合撰的學術論文,早已是總體經濟學領域學子必讀的論文,他們所建立的RBC模型,只以三、四條方程式就能捕捉總體經濟的動態變化,此與凱因斯學派動輒三、四百條方程式的龐大模型相比,可說是天壤之別。國內台灣大學經濟學系已有學者運用RBC模型試圖解釋台灣經濟發展的軌跡,也在建構RBC實驗室。
總之,RBC模型值得肯定之處,除了化繁為簡之外,也創建出更活化的總體經濟學模型。因為就總體經濟學而言,其為個別行為人的加總,事實上已看不到個人的行為,而RBC模型是建立在個體基礎上(micro-foundation),把整體社會想像成一個代表性個人或廠商,在預算、時間等限制條件之下,就個人的消費、投資與勞動供給等行為,做出無窮期的集體決策,如此的創建使得總體經濟學模型添加更多的「人味」,而這也正是當今經濟學界應該檢討之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