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詳細內容
第 183 期 2004/9/30 -- 2004/10/6 台灣生命力
 
封山四年 杉林溪綻放丰采(8、9版)
林谷均  
 



一九九九年九月廿一日清晨一點四十七分,發生台灣地區近五十年來最強的地震,造成二千餘人死亡,八千人受傷,九百多人因交通阻絕而受困……


驚天狂震 與世隔絕

四年多前,這場彷如世紀浩劫的大地震,造成台灣地區災情慘重。中部地區更是慘不忍睹,位處「深山老林」裡的杉林溪森林遊樂區亦不例外。正在輝煌成長中的杉林溪觀光事業,一夕之間風雲變色,事業從高峰跌入谷底。

海拔一千五百公尺的杉林溪森林遊樂區,位於南投縣竹山鎮,是溪頭與阿里山之間的中途站。當年開發道路時,民眾期望能夠永保安全,便在工程最艱難路段樹立了「安定彎」石碑。繞過「安定彎」,杉林溪就在眼前了。

杉林溪具原始自然景觀,層巒疊翠、古木蒼天、飛瀑流泉、鳥語花香,景色清新怡人。由於氣溫涼爽,適合各種花卉的成長,杉林溪也以豐富多樣的花季為主題,每年吸引高達五十萬人次的遊客前往旅遊休憩。

一九九九年突如其來的九二一大地震,震垮了安定彎,道路完全無法通行,數十輛遊覽車及轎車受困於園區之中,杉林溪從此「封山」。


政民齊心 打通道路

杉林溪森林遊樂區董事長陳昭坤回憶說:「當時無法對外聯絡,最緊急的處置就是讓三百名受困遊客平安離開。上天保佑,這些遊客在離開時都沒有受傷。政府派遣了包括二十個架次的海鷗部隊、德安直升機運送遊客出去,真是十分感謝。」

能夠安全疏散被困人員,總算是不幸中之大幸。只是,「路」必須打通、恢復,公司營運與生計才能維持。坐困愁城、坐吃山空,總不是辦法。

陳董事長說:「溪杉公路是我們自己開發、唯一可以跟外面連絡的通路。因為路基坍方,沒有辦法通行,翻山越嶺則需兩小時。所以,首先要克服的便是搶通聯外道路。工程在一九九九年十月一日就開始動工;十一月挖到最艱險的安定彎;可是,一直到次年五月,要越過安定彎,還是寸步難行。施工搶通時,不是上面崩下來,就是下面垮下去,實在無法繼續。後來直到政府成立九二一重建委員會,派遣軍方協助,道路才能搶通。」

自己的努力,加上政府、軍方的協助,道路總算搶通了!居民們不禁歡天喜地、鑼鼓喧天的慶祝一番!原本困在園區裡的數十輛遊覽車、轎車,終於恢復行動的自由。


屋漏連雨 開通隧道

只可惜「屋漏偏逢連夜雨」,在二○○一年桃芝颱風連日的豪雨沖刷下,使得才剛打造的路基又流失一百多公尺,安定彎路段再度重創。一時間,杉林溪又再度成為「圍城」。

為了徹底解決安定彎的通車問題,政府與民間提出了原路打通、造橋、纜車與開鑿隧道等方式。幾經考量,開鑿隧道雖是所有重建方案中工程費最高的,但是在安全性、實用性與時間性的考量下,國工局決定採取挖隧道的方式,而且是「限制性」的招標以爭取時間。

當時的九二一災後重建委員會郭瑤琪執行長說:「用最傳統方式最快要兩年,如果用統包方式,也需要一年多的時間才能完成。後來決定找一個優良廠商來趕工,希望第二年十月就完工,這就是『限制性招標』處理方式。後來證明,這個決定是對的,我們提前一年完工。」

安定彎隧道重建工程,在政府、業者彼此同心協力之下,一場跟時間賽跑與經歷耐力考驗的艱難工程,終於在眾人殷殷期盼下提前完工,也創下合作典範。

郭瑤琪執行長說:「施工單位非常配合,廿四小時施工。大家都很辛苦,連過年都沒有回去,都在工地過年,那種感覺非常的好。還好我們提前兩個月完工,二○○三年八月底就整個打通了。」

在政府的魄力與軍方的協助下,隧道終於打通。當大夥走過隧道,彷彿象徵著杉林溪即將走出黑暗、迎向光明。郭瑤琪執行長心有所感的表示:「在恢復重建過程中,可以從大家臉上看到許多希望,看到許多喜悅。政府跟民眾之間,非常融洽的狀況,這是在其他工程裡看不到的,我看了這麼多公共工程,第一次看到最令人感動的公共工程。」

四年的一段坎坷路走來雖然辛酸,卻也充滿溫馨。


勞資攜手合作 有情有義過難關

二○○三年九月,在安定彎隧道通車後,杉林溪也同時恢復營業,幾乎大部分的老員工都回到工作崗位上。褪去封塵的杉林溪重新與國人見面。


無法營運 勞保照付

四年來,無法營業的杉林溪,即使面對虧損連連的壓力,公司還是持續為員工支付勞健保費用。就是這份情意,讓全體員工非常感念,義無反顧地投入重建工作。

董事長陳昭坤表示,飯店暫停經營沒有關係,可是栽培的牡丹花不能沒有人照顧。因此就有二、三位員工,自己背著糧食、手電筒翻山越嶺,甚至像爬「天梯」般,膽顫心驚地爬過架在懸崖峭壁上有三層樓高的竹梯子,才能進入杉林溪。


守著蠟燭 守著花

資深員工黃德基表示:「四年期間,我們大概有兩年的時間在這邊,每個禮拜固定上來工作三天、下去休息四天,衣食自理,晚上過著沒有燈、沒有電的日子。由於晚上都是點著蠟燭睡覺,現在還有點不適應,到山下還是要點蠟燭睡覺。」黃德基認為照顧這些牡丹花,是要「延續公司的香火」,他說:「我代表董事長及所有員工上來上班,雖然江山有點變色,但是公司是存在的。」

勞資攜手打拚、互相體諒,讓杉林溪度過慘澹的歲月。回首來時路,除了感謝還是感謝。陳昭坤董事長再次表示感謝政府單位、軍方及地方鄉親的支持協助。

四年來杉林溪自助而後人助,終於讓杉林溪撥雲見日。


滿園牡丹花開 浴火鳳凰展翅

杉林溪公司全體上下秉持著只要不絕望就會有希望,歷經「封山」四年之後,終於在安定彎隧道打通後的同時,推出「牡丹花季」以充滿期待的心情,重新與國人見面。

往年,杉林溪森林遊樂區除了標榜避暑的休憩機能外,最為大家所熟知的就是一年一度的鬱金香花季和牡丹花季。現在,滿室的鬱金香與含苞待放的牡丹花,為杉林溪捎來春的訊息與新生的希望,也讓遊客感受到杉林溪重生的喜悅與強韌生命力。


十年苦心栽培「王者之香」

原產於大陸洛陽地區的牡丹花,屬溫帶植物,在亞熱帶的台灣想要一睹丰采,還真是機緣難得。董事長陳昭坤表示,牡丹花的長期維護不簡單:「杉林溪氣候涼快,十多年前開始培植牡丹花,讓遊客可以在台灣看到牡丹是我們最大的願望。」牡丹花的經營,除了氣候、技術、耐心外,還需穩定資金的投入才能長期經營。一路艱辛走來,杉林溪遊樂區便成為目前全國唯一大規模培育牡丹花的園區。

牡丹花古來即享有「花中之王」美譽,花型、花色豐富而多變化。牡丹花除姿色迷人外,擔任解說的黃德基還提到「牡丹葉」更是觀賞的重點:「現在所欣賞的牡丹花,最大可長到三十公分,但是最奇特的是葉子,每一片葉子都不一樣,像我們人的『指紋』一樣,每個人都不同。牡丹花的葉子有一叉的、兩叉的都不一樣。假如畫家開畫展,你看葉子都畫一樣,表示這畫家沒看過真正的牡丹花。」

如果您喜歡畫國畫,這下子可不要把葉子畫得「都一樣」!這也是賞花、賞畫的祕密!

黃解說員又表示:「牡丹花跟人一樣,需要讚美。欣賞時一定要讚美她,她就會報以回饋,越來越漂亮。」

杉林溪的牡丹花宛若深山裡的「內山姑娘」,想欣賞牡丹的「國色天香」,總得一番的舟車勞頓。今年四月配合南投縣政府的花卉嘉年華會,杉林溪將嬌貴牡丹花自杉林溪移「駕」至南投中興新村展出,讓民眾就近來鑑賞牡丹花之美,也再度打響杉林溪牡丹花的知名度。

杉林溪將牡丹的美展現在每個人面前,當然陳董事長也深深的期許著,杉林溪能成為台灣牡丹花的王國,讓大家想到牡丹,就想到杉林溪。

董事長陳昭坤:「杉林溪經培育牡丹花已經十幾年,當年大陸還沒開放的時候,許多台灣的所謂外省同胞在此看到牡丹花就掉下眼淚,很感傷的說有四十幾年沒有看到家鄉牡丹,如今看到杉林溪牡丹花開,就像回到家鄉一般。」


重見天日滿懷感激

一朵朵粉、黃、紫與紅,豐潤飽滿的牡丹花,讓參觀的遊客不禁讚歎這嬌豔亮麗的王者之花,所帶來富貴吉祥的喜氣。專程來看牡丹花的的遊客談到:「杉林溪一直在蛻變,就像浴火重生的鳳凰,給人欣欣向榮的感覺。」

員工劉月華小姐說:「公司好不容易又站起來,提供這麼好的環境給遊客,也給我們員工就業機會。歡迎大家到杉林溪來給我們關心和鼓勵,我們會提供最好的服務給大家。」

陳昭坤董事長一再表示,歷經災變,自己與員工都對人生都有了更進一層的認識與體悟,大家更懂得惜福、更能互相體諒。董事長期許著杉林溪以回饋的心,做好服務與自然生態的維護。

好不容易遊樂區還能恢復經營,公司上下不分你我,都期望以最短的時間完成重建。工作人員努力的栽植花卉為園區增添美麗,燦爛的吉野櫻與彩妝後的門面,也以嶄新之姿迎接遠道而來的遊客。滿園的牡丹花與絡繹不絕的遊客,似乎已經預告了杉林溪的東山再起。

九二一大地震帶來的世紀之慟,令人無法忘記,而溪頭杉林溪風景區,是整個災區最後恢復的風景線。杉林溪在艱困中重見天日,彷如最後的浴火鳳凰,即將展翅飛翔……

Copyright © EpochTimes Taiwa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