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詳細內容
第 181 期 2004/9/16 -- 2004/9/22 真相
 
女媧補天不是神話(6版)
陝西平利發現女媧石碑
古仁  
 

【記者古仁綜合報導】從古到今傳頌不已的「女媧補天」神話故事,可能隨著大陸陝西平利的女媧廟遺址等相關證物的考據,將會有一番新的認知,因為文物證明此處正是女媧文化的發源處。

據「華夏經緯網」報導,陝西平利縣文物旅遊局近日發現三塊石碑,據初步考證,分別是清道光三十年(1850年)立「中皇山碑文」石碣、清咸豐三年(1853年)聖旨欽命刊立的「中皇山女皇氏聖皇之墓」墓碑、光緒十二年(1886年)立「女媧山道路工程紀事碑」。其中,「中皇山碑文」記載,「平利女媧信仰起於漢代盛於唐宋」;「女媧山道路工程紀事碑」則記載,「朝廷出資修建女媧山國道」,說明當時對女媧山非常重視。這些文字或可證明女媧存在的真實性,專家們也推斷女媧墓應該就在附近。

傳說中的女媧曾經出現在多部中國歷史地理著作中,如《華陽國治》、《十道要錄》、《新唐書》、《路史》、《九域志》,這些文獻也認為此處就是女媧的所在地。再加上女媧山西北有伏犧山,兩山之間還有女媧廟、高皇廟、三皇廟。此外,有關女媧的神話故事及民歌,像是「摶土造人」、「煉五色石以補天」、「鬥洪水」等也大量在當地口耳相傳,甚至連女媧的生日都成為居民的祭祀日,這些事證足以輔佐專家的推論。

在《太平御覽》中,還有一些有關女媧的有趣故事。例如女媧在造人之前,正月初一先造雞、初二造狗、初三造羊、初四造豬、初六造馬,初七這一天,女媧用黃土和水,仿照自己的樣子造出了一個個小泥人,她造了一批又一批,覺得太慢,於是用一根藤條,沾滿泥漿,揮舞起來,一點一點的泥漿灑在地上,都變成了人。黃土製作的是富貴的人,繩子抽出來的是貧苦的人。為了讓人類永遠的流傳下去,她制定了嫁娶之禮,讓人憑自己的力量傳宗接代。

事實上各地也都有許多女媧的傳說及遺跡,女媧的故鄉早有爭議。而此次平利發現的石碑,被認為是年代最早,而且還有相關文化的流存,當然有其較深刻的意義。因此專家們推測,現在的陝西平利曾經是女媧隱居或居住的地方,也應是女媧文化的發祥地。

Copyright © EpochTimes Taiwa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