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詳細內容
第 173 期 2004/7/22 -- 2004/7/28 文明探索
 
考古發現:老年人影響文化保存與發展(4版)
黃種銘編譯  
 

【記者黃種銘編譯】根據考古的證據指出,大約三萬年前,人類的平均年齡增加,這些老年人對整個族群的生存與人口增加,做出很大的貢獻。

上個月發表於《美國科學院學報》(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的一篇文章,提出了一個人類文明演化上的假說--「祖母假說」。此一假說主張,因為祖母的照顧,使整個大家族得以活得更好,也對整個族群的成功與繁榮有很大的幫助。

密西根大學的瑞奇.佳斯柏里(Rachel Caspari)與加州大學河濱分校的李尚熹相信,老年人存活率愈高的族群,將愈加繁榮,且反過來促使更多族人向老年邁進。

他們研究七百八十六具不同時期的人類化石,包括居住於歐洲的早期智慧人--克羅馬農人與約三千五百年前滅絕的尼安德塔人,還有直立猿人與遠至三百萬年前的南非猿人(australopithecines)。

對於為何族群中有老年人會促進整個族群的繁榮,佳斯柏里提出了兩點看法:第一,假使人的壽命增長,當了祖母之後,自己還有生育能力,這樣會增加個人的生育率。第二,隨著年齡增長,老人可以照顧整個大家庭,增加子孫的存活率。整個族群也會因此而壯大。

佳斯柏里說,隨著時間推移,發現的化石中老年人比年輕人的比例愈來愈多。而且在舊石器時代的前期,這一比例更是呈爆炸性的發展,幾乎是之前的五倍。

由出土的文物中得知,當時的人類具有藝術活動,陪葬的物品中發現一些珠寶與首飾。他們認為,這一時期的人開始有照顧殘疾與老年人的觀念,而且老人反過來給予生活上的指導與經驗的傳承。

在強調與關注下一代的教育問題之時,更應該回過頭來更加關心曾經陪伴我們成長的老一輩,畢竟我們今日的一切,全來自於他們無私的付出。

Copyright © EpochTimes Taiwa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