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require '../adsleft.htm';?>
大小皇宮、各式老橋、周遭咖啡香和味感的餐式,不但把兩岸陪襯得姿采繽紛,河畔林立一列別致的舊書攤,更是整天佇立著不少人……
聖女貞德經常說:「要保護美麗的法蘭西國土」。
誠然,時尚精琢和炫惑神迷而不失古典雅緻的法國,這些傳統美學總是讓法國人擁有不朽的自豪。
在許多名勝古蹟和藝術文化構成的地方風華,容易引發我直覺的探尋另類景觀的風格。
人文萃薈 繽紛浪漫
巴黎的塞納河,或許可以稱為法國的縮影吧!它有古典與現代人文萃薈的浪漫。
大小皇宮、各式老橋、周遭咖啡香和味感的餐式,不但把兩岸陪襯得姿采繽紛,河畔林立一列別致的舊書攤,更是整天佇立著不少人,刻意在那些林林種種泛黃海報和讀物中懷古尋寶。
上架的文宗史冊可多得很,竟然連毛澤東的作品、中國抗戰史的譯本也滲列其中。這兒雖則多是老舊東西,但是論值殺價,不一定廉宜的。
第八藝術 觀點保守
據調查,在歷屆奧斯卡金像獎中,法國片列為外語片入圍最多次數。
法國人的第八藝術,喜歡宣導人性善的一面,通常螢幕上絕少有好萊塢影片的暴力和誇大的恐怖劇情,呈現新世紀潮流與保守傳統交融衍生的文化氣質。
老片卓別林的「大獨裁者」,法國修復了新版本在各地上映,廣告詞是「為全球化平等與快樂重映」,其影射不公義風氣的涵義可以想見。
當我逗留METZ市的時候,「誰與爭鋒」正在當地作世界首映禮。該片政治色彩濃厚,反映了南北韓的戰爭與和平正負面含意,在當時的報章影評頓成熱門話題。
法國影片多以文藝和推理作為故事結構。
飲食文化 吹起東風
在法國人的生活中,飲食文化是一種舒適、悠閒的享受。眾所周知,在地人講究的是法式自助餐、美酒和咖啡;十二世紀就出了名的COGNAC甘邑白蘭地以及一流調酒大師配出的香檳最受用。
法國街上常見流動咖啡攤,咖啡客甘願跟著大夥兒站在路邊,動輒十多二十分鐘,以慢慢淺啜細嚐為樂。法國的咖啡杯,一律都比台北的要小三分一,方寸在握,別有風情喔!
自從巴黎十三區湧來一批又一批中南半島各式族群,和從大陸來的溫州人移民於此,使得中菜館近年來形成一股熱風,許多法國人也變成中餐老饕了。
在巴黎第三區一家「端蘭園」和設在METZ區的「金楊樓」中式餐館,以及遠至法德邊境的一家以海鮮火鍋標榜的「亞洲餐館」皆有口碑,經常是座無虛席。
旅法的華人人口大增,是二十多年來的現象。至於華人精神糧食──華文報紙,現在並不見得缺乏,在巴黎,史丹商圈區和十三區一些市場都可以買得到數份中文報紙。偶爾也有若干香港刊物上架。
種族歧視 紅磨坊挨罰
縱觀花都異族通婚型態,就像一個調色盤。華人跟法國女人婚配,就已見怪不怪了。
另一現象,二○○二年十月二日那天,巴黎刑事庭就以種族歧視罪判罰紅磨坊夜總會一萬歐元,這家夜總會明文規定不僱用有色人種在廳堂工作,只許在廚房幹活。此舉突顯出法國是個不折不扣種族平權民主法治的國家。
在地方環保方面,法國早已推廣實施了,到商場購物,市場並沒有送塑膠袋的習慣,買好的東西只好由手推車推到私家車後廂內。政府注重環保之外,也很便民,各長途公路沿線路邊,皆分段設有「地下隱形洗手間」,方便內急旅客。
法國的風格,浪漫中具有法治道德觀,很值得世人讚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