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詳細內容
第 169 期 2004/6/24 -- 2004/6/30 文明探索【未來科學與文化】
 
經濟科學的反思--找回真正的人(9版)
劉柿平整理  
 

主講/吳惠林(中華經濟研究院研究員)


【記者劉柿平整理】一七七六年,亞當‧史密斯(Adam Smith)的著作《原富》經後世公推為古典經濟學之濫觴,十八、十九世紀期間,李嘉圖、馬爾薩斯以及密爾等幾位發揚光大,成為古典經濟學大家。

二十世紀初,馬夏爾(A. Marshall)將供需圖形等數理分析加進經濟學領域,一九二九年爆發全球經濟大恐慌,學者凱因斯(J.M. Keynes)在《一般理論》提出「創造有效需求」解藥。政府以後便以總體經濟政策開始「精密調節」干預。

之後,專精數理的一九七○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薩繆爾遜(P.A. Sa-muelson)積極將數理分析工具導入經濟學範疇,其更從此代替古典經濟學人文精神,成為社會主流。

一九二○年,混合經濟大師庇古(A.C. Pigou)在《福利經濟學》一書中提出外部性、社會成本的概念,對政府干預政策和數理分析、實證技巧的重要,提供了更大基礎。

一九七○年末,全球經濟通貨膨脹和成長停滯並存,於是起源於一九六○年代的「尊重市場、政府退位」呼聲逐漸成形,凱因斯理論受到衝擊。

一九七六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弗利曼(M. Friedman)告訴聽眾:「經濟學是一門迷人的學問。而最令人著迷的是,它的基本原理如此簡單,只要一張紙就可以寫完,任何人都可以瞭解,然而真正瞭解的人又何其稀少。」

一門學問是「有系統的解釋現象」,因此將人的行為尋求系統性解釋理所當然,因而出現的「原理」也是必然。這些也都能以圖形、數字演算說明。然而,黑板上的演練結果能否運用到實際人生?

所有市場、競爭、比較利益的決定主體,都應該是個別行為人。人是會思考的個體,一個人對自己都難瞭解,又如何得知另一個人的想法,怎可能預估大環境?

經濟學的鼻祖亞當‧史密斯強調社會在「競爭」下,具倫理道德的各個人都盡量發揮自己專長,彼此的幸福都能提升。現代經濟科學必須放棄總體經濟,讓政府退下經濟舞台,並將活生生的人從數理模式、機械化、物化中放出來,而後再經由讓人際間「誠心」的分工合作,才能達到真正的永續發展。

未來科學與文化研討會 系列文章

Copyright © EpochTimes Taiwa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