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require '../adsleft.htm';?>
編按:教育是百年樹人的事業,今日種下一個善的籽,明日萌生一株正的芽。然而,過去五年來在中國,修煉法輪功的老師被迫失去教職、流離失所;學生被開除學籍、橫遭歧視。這百年樹人的教育淨地,淪為顛倒善惡、種植仇恨的地方。 曾經,中國有過無數個周清老師,默默在教育界播灑真善忍的種籽,那真是一段光亮可喜的日子。
我是湖北省荊門市京山縣第一高級中學物理教師,現因修煉法輪大法被迫流離失所在外。顛沛的生活中,偶爾想起過去教學時的一些感人的小故事,儘管必須突破萬難,我願意寫下故事遞送真心。
一個「請」字
一次學校要我帶高三一個班級的課,才上課不到一個月,學生對我還不夠瞭解時,發生了這樣一件事:上午第四節是我的物理課,我提前等在教室外。第三節是國文老師的作文課,因有許多學生沒交作文,國文老師正在生氣,沒聽到下課鈴聲,學生儘管聽見了,也不敢吭聲。直到上課鈴響,國文老師聽到了,又講了幾分鐘才下課。 學生蜂擁而出,突然看到了我,馬上停下來退回教室。我趕緊走進教室說:「休息五分鐘,把握時間,但不要影響到別班上課。」
開始講課了,有三名學生推開教室門喊「報告」,我隨口說了一句「請進」就繼續講課。講了一段後,發現學生還站在門口,我以為他們沒聽清楚,又說:「進來呀!」只見一名學生向前跨了半步,發現另兩位都沒動,又把腳縮了回去。這下倒把我給弄糊塗了,彎下身請教坐在講台邊上的一名學生:「他們為什麼不進來?」學生忍著笑解釋說:「國文老師剛發了一頓脾氣,您又說個『請』進,他們怕您是在譏諷他們,所以不敢進來。」全班學生都笑了起來,我趕緊說:「那我就不『請』了,你們自己進來吧!」三名學生終於放心地飛快回到了座位上。
第三天,我剛進辦公室,國文老師就問:「周老師,你用的什麼方法,這麼快就贏得了學生的好感?」問得我一頭霧水:「沒有啊?您聽誰說的?」國文老師說:「學生在作文中寫的,說『周老師好親切好親切』。」這裏我突然明白了李洪志老師說的一句話,修煉人講「無求而自得」。
百分之百的「A」
一次我帶高一兩個班的課,教學過程中我總是盡量按照「真善忍」的標準來要求自己,比如批改作業時不只是打勾或打叉,同時還註明問題出在哪裏,或對某些學生給予鼓勵等。學年將盡,學校按常規進行教學考核,其中有一項是讓學生對各科老師進行綜合評價,包括講授知識、教學成績、師德規範等許多方面,分A、B、C、D四等。為了避免有不正確的導向,學校規定:百分之零的作廢,百分之百的也作廢,因為這兩種極端的情況都是不可能的。 但在這次的學生評教中,我就正好得了個滿分:全班七十六名學生,人人都給我打了個「A」等。而且學校根據我一貫的表現,認可了這個百分之百。另一個班上的得分也是班級最高分。當時有一個年輕老師跟我開玩笑說:真不願跟你帶同一個班的課,總是屈居第二。
意外響起的掌聲
有一次我接手一個班的課才不到一個月,離期中考試也不到一個月了。一天晚自習小測驗時,我無意中發現學生作弊非常厲害,幾乎全班參與。我非常失望,以往帶的學生很少有作弊的,小考我幾乎不監考。 之後,我抽出一節課的時間,向學生講作弊的危害,從農村的經濟狀況、城市工人的艱辛、師長父母的無奈,講到應該對社會承擔的責任等,整整一節課,我看到有的學生低下了頭,有的趴在了桌子上止不住地抽泣起來,有的眼圈通紅……,我的心情也是沈重的,覺得自己講得太嚴肅了,沒有充份考慮學生的承受能力。
下課鈴聲剛響,我說:「希望你們能聽進去,這樣我這節課就沒有白白浪費。」側身準備出教室。就在這時,我意外地聽到了掌聲,先是幾個人,然後越來越多,很快地,大家好像回過神來了一樣,全班都鼓起掌來,充滿整個教室。我幾乎無法控制自己的眼淚,趕緊快步走出了教室。
此時腦中浮現出李洪志師父在《清醒》一文中的教誨「一個人要是完全為了別人好,而沒有一絲自己的目地和認識,講出的話會使對方落淚的。」
代課不求回報
有個同事生病住院了,沒課的老師們都去看望,但都忘記了幫忙上課,而且,校長也忘了。我發現這個問題後,默默地代了課。等到教務處想起這事,我已經上了好幾節課。 代課結束後,教務處同仁問我代課節數。因為這位教師少上了課,要扣除相應的錢,而我則要得相應錢的一點五倍。我說,同事之間本來就應該互相幫助。同事生病了,本來就痛苦,還扣別人的錢,不太好。而我也不會計較這些,也確實不記得到底代了幾節課。
幾天後,校長寫了封信給我。原來校長找人核實了我的代課情況,如實算了代課費,還另外給了筆獎金。我想了一下,決定退還獎金,便寫了一封回信,告訴領導:我們煉功人本來就是要為別人著想的,不會在幫助別人時還想得到回報。若是反而多得了報酬,則完全違背了我的初衷。
領導見到信後,直接找我談話說:我知道你們不求名利,但這件事本身的意義並不在這裏,我們學校太需要這種精神了。這點錢也不是獎勵你個人的,而是為了鼓勵這種精神。我見校長有這樣的辦學精神,便收下了他的一片誠心。幾天後,學校通報了這件事,最後寫道:「……不求名利,令人歎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