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詳細內容
第 164 期 2004/5/20 -- 2004/5/26 論衡
 
狗與火(7版)
胡元輝  中央通訊社社長
 

互信與公信是最近普受社會關注的話題。媒體能在其中扮演何種角色,自然是話題中的話題。

筆者注意到兩場座談會,不約而同都談到上述話題,有意思的是,這兩場座談會分別是由民間與政府所主辦,前者談到了「狗」,後者論及了「火」。

據報紙的披露,「狗」是這樣被談起的。一位與會的資深媒體主管在分析媒體如何創造公民社會時,引述學者將媒體分為「聽話的狗」、「攻擊的狗」、「看門狗」、以及「導引狗」等等。從他的觀點來看,若媒體能夠多多發揮「導引」(guide)的功能,多讓民眾關注公共政策,一個健康的公民社會方庶幾有望。

媒體被喻之以「狗」,誠然不是新鮮事。「看門狗」(watchdog)的功能,亦早已成為外界看待媒體的共識。著名的美國CBS電視台主播拉瑟(Dan Rather)就曾以「看門狗」自期,反對記者淪為討人喜歡的哈巴狗,或者甘為御用的鷹犬。只不過,「狗言狗語」歷有年所,如今還要「對狗彈琴」,該感到傷心難過的又何只是狗族們!

另場座談會則是政府部門舉辦的關門會,筆者亦受邀參與。「火」的說法乃出自一位與會學者的建言,他引社會上幾成共識性的看法指稱,如今的台灣,政客普遍被認為在「點火」,而媒體則是在「煽火」,要建立互信社會,必須一併解決點火與煽火的問題。

要對破壞社會互信的熊熊大火進行分析,誠然還可以有更深入討論的空間,不過,即使以最嚴格的學術方法來探討,政治人物與媒體恐怕都與這場不被社會接受的大火脫不了干係。甚至,還有人指證歷歷,叩應節目中有許多所謂的名嘴乃是「玩火」一族,若要真正滅火,又何只是前述的火族而已!

不過,對狗族作血統分類,以期還原媒體本色也好;或是對火族作科學鑑定,以期解決媒體亂象也罷,都不能只是道德的呼籲,否則結果必定是「狗吠火車」,言者諄諄、聽者藐藐,仍無助於公民社會或互信社會的成長。

在那場閉門會上,筆者提出四個方向的具體行動建議,分別是擴大公共媒體機制、強化媒體監督機制、健全政府管理機制、落實媒體自律機制。這些說法卑之無甚高論,筆者亦曾在多個場合或文章中提及,所餘者,不過是有無決心予以推動而已。例如擴大公共媒體機制一項,就包括儘速將台視或華視予以公共化,建立無線與有線電視對公共媒體營運經費的提撥制度,將宏觀、客家、原住民電視納入公視集團,以及整合中央廣播電台及其他公營廣播電台等等。

在一些演講的場合,筆者曾經半開玩笑地說,過去民間有句話指:「沒有知識也要有常識,沒有常識也要看電視」,但現在已經變成:「沒有知識雖然要有常識,可是沒有常識卻也不要看電視」,因為看電視可能反而得到不健康、不正確的常識。這雖然是句玩笑話,不過證諸各界人士對當前社會病狀的種種憂思,公民社會或互信社會的成熟塑造,顯然不能再停留在想像或言說的階段,而社會大眾對媒體改造的期待,更不能永遠只是天邊的一道彩霞了!

Copyright © EpochTimes Taiwa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