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require '../adsleft.htm';?>
從早年的羊腸小徑到目前的柏油路面,由昔時的原、漢劃居至現今的融洽為鄰,茶山村民胼手胝足相互扶持的共同走過困頓歲月……
在台灣的原住民中,鄒族與布農族是屬於高山的族群,分據於玉山山脈兩側。而一般所言的鄒族,泛指的是座落於嘉義縣阿里山鄉的北鄒,其內分有達邦與特富野兩大社,由此兩大社又分轄六個村落(註),而中茶山村是隸屬達邦社所轄出的一個小社,也是整個阿里山鄉中最南端亦最接近平地的一個村落。
相傳最早居住於茶山的係一支名為「達固布亞努」的族群,他們自稱其地為「Ca Ya Ma Va Va」語意是「半山腰的平原」。至日據時代就只簡稱「Ca Ya Ma」三音,到國民政府遷台後即依此音意而直名為「茶山」。
無分族群 和睦相處
目前居於茶山的村民,多是在民國四、五○年代由各地遷徙而來,主要來處有同是阿里山鄉的豐山村與里佳村,以及相鄰的高雄縣三民鄉。遷徙的原因有天然災害、謀求發展、親友轉介等因素。所以現今的茶山村也可說是一個由先後移民共組而成的村落,亦而緣於此因,村人皆能相互體恤、尊重而無分族群的彼此和睦相處。
海拔由三八○公尺沿升而上一七六○公尺的茶山村,全村面積計二千五百公頃,居民60%是鄒族、30%是漢族,另有10%是布農族。現今村民約有四百五十人,然有近半因工作關係居於外埠。茶山村內共分五鄰,除第三與第四鄰緊密相連外,其他各鄰都各守一方,其中居於山嶺間的第二鄰是由各散戶而成,而第五鄰則又以漢人為主。
由土地開墾的脈絡以及挖掘出土的石器中,可以追溯冥想「Ca Ya Ma Va Va」先民的作息,由之併生而出的穿鑿附會傳說,無異更平添了山腰平原幽煙中的奇情與淒美。
於流轉的歲月裡,人與地總是這般的纏綿糾葛,也讓風簷不歇的傳唱著古老的耳語,而那一度曾是放牧的蔓荒之地,如今已蛻變成人間的淨土。
濃蔭綠樹 鳥語花香
從早年的羊腸小徑到目前的柏油路面,由昔時的原、漢劃居至現今的融洽為鄰,茶山村民胼手胝足相互扶持的共同走過困頓歲月,而於相互疼惜的心景中,村民也已聚凝共識,人人都樂為村中的一員,也都願意為茶山的前景而相攜戮力。
於一路蜿蜒群山相綿的阿里山鄉中,上蒼賜與茶山村人一片平坦腹地,讓村民得以休養生息耕作不輟,復且於農村轉型之際,得以妥切有效動用人力、運用資源,結合內外之功,拓展出獨有的人文生活空間,而致能在富麗農村的產業文化中獨樹一幟。翻閱茶山的演進史,不啻猶如一篇麻雀變鳳凰的歷程,然而倘無村人上下共同的攜手努力,則斷無今日之茶山風貌與天空。
就在先天與後天的默契配合下,如今的茶山無處不是濃蔭綠樹,無處不是鳥語花香。自然、生態與人文美麗的在此融合薈萃,引領著不同週休的遊憩人士,也漾蕩出不由要讓人吟詠的人間詩篇。
茶山的美,不僅在其環境,更重要的是由土地與人民結合而出的在地人心,那樸質的人心,是敲動這片大地樂篇的音符,也是幻化天際顏色的彩筆。
附註:
由達邦社分出里佳、山美、新美、茶山四村。由特富野社分出樂野、來吉二村。
茶山札記 系列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