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詳細內容
第 161 期 2004/4/29 -- 2004/5/5 文明探索
 
建立文化物質與精神的橋樑(9版)
第四屆未來科學與文化研討會 下月台北登場
朱清明  
 
東華大學經濟學助理教授胡玉蕙擔任本屆「未來科學與文化研討會」籌委會召集人。

從最新大量的天文觀測發現,我們所處的宇宙正在經歷前所未有的巨變。

現代科學的許多發現,如暗能量、超光速現象、宇宙膨脹加速,和生命科學中對靈魂存在的研究、精神對健康的作用等等,均對現代科學本身產生了重大衝擊。而人類也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必須正視生態環境、物質環境與精神環境整體互動的關係,以進一步探尋宇宙深層的奧秘。

現代科學界的學者已經逐漸開始認識到,要突破現代科學的困境,首先要重建科學和精神面的聯繫。稱其為「重建」,是因為早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就是強調精神層面的重要性的。例如:古代中醫不僅包含了治病的醫療技術,更有一套完整的預防疾病的理論基礎,讓人清心寡欲、修身養性以至百病不侵。也就是說,融合陰陽、五行、周易等中國古老文化精髓的中醫,強調精神面的道德修養與身心健康緊密的關聯,而精神層面卻是現代科學所忽視的。
對於此次大會主題與精神,讀者可從專訪得知,主辦單位也同時表達了對於專業人士的參與表示歡迎。



記者:胡教授,「未來科學與文化研討會」的前三屆大會分別是在劍橋、多倫多和哈佛等西方著名大學召開的,這次選擇在台灣大學舉辦這個未來科學與文化研討會有什麼特殊考慮?

胡:「未來科學與文化研討會」的主要目的,是對目前科學主導一切的社會做一個反省。

我們原先在歐洲和北美舉辦這樣的研討會是因為歐洲和美國都是科學起源地或者是當今領導科技的地方。但是現代科學完全忽視了人類的精神的一面,而中國古老的文化中,人們對於事物的觀察都是建立在心物合一的基礎上,這樣的觀察能夠比較完整的、全面的去看事物的真象。所以這個大會的主旨之一,是從中國傳統文化這個角度切入,來看看我們人類未來科學應該怎麼走。


記者:從「未來科學與文化研討會」的徵稿啟事上來看,大會的一個焦點在中醫文化,您能否談談為什麼選中醫文化作為研討會的焦點呢?

胡:中醫不是孤立的去看待人體,它認為人是一個「小宇宙」,與外部環境是息息相關的,它的理論基礎包含了中國文化的精髓。它強調精神面的道德修養與身心健康緊密的關聯,所以我們就將中醫文化作為這次大會的很主要的焦點主題。

傳統中醫研究人自身能產生的免疫,它在精神上強調修身養性、清心寡欲,讓整個人的身體調和起來。因此,這次研討會關於中醫方面包含三個主要部份:第一個是傳統中醫的研究,這包括中醫理論來源和它的發展研究。第二個部份是對於人體經絡的研究。第三部份是中醫文化本身所包含的內涵是否能夠為我們現在的科學做個啟發。


記者:大會的第二個主題是精神和科學,裏面也強調了人的身心健康與精神修煉的關係,是否能談談為什麼將精神和科學列為研討會的焦點之一呢?

胡:這次大會的主旨是在文化、物質與精神之間建立起一座橋樑。這個主題包含了精神修煉與人身心健康狀態、精神修煉與人體機能、精神修練與人體功能,以及輪迴轉世研究和瀕死體驗研究。

現在已有許多的專家也注意到人身體的健康,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心理的健康,人在精神上的力量是非常強大的。而很多人煉了氣功後,身體健康了,疾病也消除了,一些科學家就開始注意到這個領域的研究。氣功它本身雖然有動作,可是也有精神上修煉的部分。那麼精神修煉又是如何去影響人的身體的?

還有,輪迴轉世和瀕死體驗這兩方面的研究個案已非常非常多,都到了可作統計分析的階段。基本上這說明了一件事,人精神這一面甚至可以超越物質的存在。因此很值得我們來探索。


記者:聽起來這次研討會是在給人類和整個地球找一個出路,是這樣的嗎?

胡:這次大會的理想是很大的,希望對人類的未來文化和科學作出思考,找到一個新的方向,一個更好的、正確的方向。

這個研討會在台灣是第一次舉辦,會中不僅有台灣學者專家,也邀請了國外的學者,一起來探討這些問題。而在中國大陸許多優秀的專家學者也已經發表了很多很好的文章,我們也需要他們的參與和投稿,為這次大會貢獻一份心力。希望大家把這個消息告訴這些領域的朋友、研究生和學者,屆時讓我們共襄盛舉,為這方面研究共同努力。


國際未來科學與文化研究中心、中華文化復興協會與大紀元時報為本次大會主辦單位,將邀請各國專家學者齊聚台灣,進行一次學術交流,內容涵蓋:心物合一的科學觀、身心靈的分析與探索、宇宙時空的奧秘等。歡迎學者專家們踴躍參加,共同探索人類未來科學與文化的發展。

更多資訊:http://fsc.zhengjian.org



研討會暨中國近代傳統書畫展

★時間:5月15~16日(六、日)

★地點:台灣大學凝態科學研究中心暨物理學館(研討會)、台灣大學農業陳列館(畫展)


古風天韻音樂晚會

★時間:5月15日(六)19:30~21:00

★地點:台灣大學體育館前廣場(暫訂)

Copyright © EpochTimes Taiwa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