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require '../adsleft.htm';?>
位於南投縣魚池鄉大雁村的澀水社區,是一個群山環抱、景致幽雅,宛如世外桃源的小村落。世代務農的居民們,過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然而,一九九九年一場天搖地動的九二一大地震,意外的讓這個原本與世無爭的聚落,搖身一變為都會住民假日休閒的熱門景點。
世外桃源遭劇變 柳暗花明又一村
澀水社區原本大多是「土角厝」的三合院,經不起地牛翻身的抖動,全村八成的房屋在地震中損毀,所幸人員平安。村民愈挫愈勇的草根特質,讓他們很快的成立重建委員會,凝聚共識、擬定永續發展的社區整體營造計劃。
經過三年沉悶的開會協調、動土施工,居民們長期忍受因施工造成的種種生活上不方便,噪音、沙塵瀰漫,發揮自助人助的精神,同心協力重整家園,一個靜謐雅致、生趣盎然的休閒園區,歷經三年終於亮麗登場。
澀水社區最獨特的資源是唾手可得的優質陶土,因而被譽為「陶土的故鄉」,過去也曾供應到桃園、鶯歌。民國三、四十年代,澀水地區曾有一座蛇窯,出產一般家用器具銷售外地,後因逐漸沒落而於七十年代廢棄。
地震後,地方人士重建家園時,思及必須提升地方產業,才能因應WTO入關後所造成的衝擊,遂決定以承傳地方文化的陶藝,結合自然生態、民宿和地方小吃,營造一個觀光休閒園區,為地方打開一線生機。
承傳陶藝文化 為地方展生機
社區由行政院文建會補助、臺灣工藝研究所進駐輔導,成立了「澀水陶藝班」,帶領本地居民重新認識陶土,並傳授陶瓷製作的技術與設計,特別是觀光紀念品的設計開發,以期成為具地方特色的文化產業,配合附近景點發展觀光事業。
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蘇水定希望燒陶規模量產後,能為社區創造財源。
目前澀水陶除供應社區整體營造所需的陶版門牌、美化環境的養蓮缸之外,已成立展售中心,展示作品供遊客選購。未來還將配合本地另一特產「澀水紅茶」,在陶藝教室前造一座景觀平台,提供遊客玩陶之後休憩品茶,喝完茶還可以把杯子帶回家。
雖然災後重建時居民凝聚共識,將發展目標規劃為觀光休閒園區,但是對長久生活在封閉的山區聚落裡的居民,面對未來的發展願景卻充滿疑慮,抱著觀望的態度裹足不前,如果沒有人願意嘗試經營,則社區發展將永遠是零。
民宿豐富之旅 遊客滿載而歸
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蘇水定,原是大雁村長,現為魚池鄉民代表。地震後積極參與重建委員會,與鄉親們同心協力重新打造家園。蘇水定除了提供土地興建陶藝教室,鼓勵居民學習陶藝外,並帶頭開設第一家「澀水民宿」,希望帶動社區發展,為社區塑造一個美麗的願景。目前社區內已設立五家民宿,各具特色、互相支援,約可容納四部遊覽車的客人住宿。
澀水陶社區立下目標:未來要發展成家家都有拉坯機、人人能玩陶、居民日常飲食用用品都是自製陶藝製品的獨特休閒園區。目前先從民宿開始做起:每家民宿至少設置一部拉坯機,白天民宿主人帶領遊客認識陶土及生態解說,晚上在住宿的地方玩陶,作品再送到公窯燒造。
值得一提的是,澀水窯是柴燒窯,有別於一般的電窯或瓦斯窯,柴窯燒製的陶器釉色自然豐富,更能表現澀水陶淳樸的風格。
澀水社區緊鄰中潭公路,卻能鬧中取靜,不受馬路上呼嘯而過的汽車噪音影響。徜徉在保持自然生態的環村步道上,呼吸清新的空氣,享受遠離人群的寧靜安詳,讓人神清氣爽、怡然自得。
園區內提供了具地方特色的小吃、紅茶飯與養生藥膳,健康又無負擔。民宿則有主人的親切招待,夏天的夜晚可聽蛙鳴、看螢火蟲,與大自然心靈交會。來訪的旅人遊賞之餘,還可充分發揮想像空間,自由創作一個屬於自己的藝術品帶回家!
協會為遊客精心規劃兩天一夜的行程,讓遊客享受悠閒自在的知性之旅,帶著豐碩的收穫滿載而歸。
居民的共識:做不好不如不做
相較於其他災區的重建,澀水社區的重建工作顯得完善而有計劃,他們不急於開放。理事長蘇水定表示:社區營造要讓居民有收入,就必須有完善的設施,在硬體建設、軟體措施還沒準備好之前,開放是沒有意義的。因為「做不好不如不做,要做就得做到最好。」
所以,三年的重建過程,從一九九九年十月廿五日重建委員會成立之後,居民們花了一年半的時間,每週一次密集開會,凝聚共識並擬定計劃,等規劃團隊對社區做最完善的整體規劃後才動土施工。同時進行各種人才培訓,如成立陶藝教室教導居民認識陶土和製陶技術,以及民宿主人講習與解說員訓練等。二○○三年初,澀水休閒園區終於對外開放。
綽號「盧班長」的盧薰遠回憶:當初為推展重建工作,四處奔走、挨家挨戶遊說鄉親共同參與,終於凝聚了村落發展的共識和堅實的向心力,使得重建工作能夠順利進行。他十分感慨的說:「人家開會是吃便當、送紀念品;而我們每次開會都得繳一百元當經費,可是大家還是踴躍參與,這是很可貴的。」
重建的房屋通過水保局的補助條例,全部蓋成統一的式樣「斜屋頂」,整齊美觀又實用;而道路拓寬和公共設施需要的「無償提供土地使用同意書」,地震後半年內竟能全部取得,這是重建工作能夠順利完成的關鍵,也是其他災區望塵莫及的。蘇水定說:「剛經過一個大災難,人的想法會比較豁達,對於財物不會斤斤計較。有些地區現在才想做,我覺得時機已過,因為土地的取得將是最大的阻力。」
再現紅茶昔日風光
澀水社區除了陶土,還有一項傳統產業就是紅茶。許多人不知道台灣曾經盛產紅茶,而且集中在魚池鄉一帶。據傳民國四、五十年代曾盛極一時,供不應求。後因茶農不顧商業道德,加入老枝、老葉,甚至其他樹葉魚目混珠,導致品質下滑,無人問津。紅茶產業從此沒落,風光不再,農民們紛紛轉作,種植麻竹筍或檳榔。
地震後居民們覺得陶土和紅茶是澀水社區得天獨厚的產業,可作為吸引遊客的地方特產,因此陸續重整荒廢的茶園,用心研究製茶技術,希望找回昔日的風光。
一般紅茶都用機器裁剪、攪碎烘焙,品質較差,故價格不高。澀水紅茶採用人工採收、條型烘焙,產品較為精緻。「澀水皇茶」(台茶十八號)則是紅茶的極品,產量少、品質好,目前鮮為人知,有待大力推廣。
三代同堂的澀水陶藝班
「澀水陶藝班」由工藝研究所專員黃熙宗等人,與澀水陶的老師傅陳雄鎮,共同教授產品設計和製作技術,自二○○一年開始已進行了三期。居民從第一期的懷疑觀望,到第三期的踴躍參與,顯現這個傳統產業已得到認同與肯定。
在一堂「陶瓷紀念品形塑」的課程中,任職於工藝研究所的黃弘鎮先生,正盡心的教導紀念品的設計與製作。他希望這個課程能夠幫助鄉親們開發財源、改善生活。教室裡坐滿了男女老幼的居民,甚至三代同堂一起來上課。他們很認真的將一團陶土捏塑成自己設計的樣式,同時在心裡打造未來的藍圖。
展示中心陳列著由老師傅陳雄鎮指導的手拉坯作品,配合優美的景觀和自然生態,已經慢慢展現澀水社區豐富的資源和競爭力。
陶土故鄉的居民們共同打造的美麗願景,正一一實現中。
親切熱情的民宿主人--盧班長
臺灣由於開始實施週休二日,國人對休閒旅遊的觀念也逐漸成熟,遠離塵囂、接觸自然的生態旅遊成了緊張忙碌的上班族最佳選擇,具人情味的民宿也就應運而生。澀水社區在重建規劃中就將民宿做為重要的發展目標之一,目前社區內已有五家民宿,即澀水民宿、松園、盧園、古舍古鄉和山林民宿,雖然因經營方式不同各具風味,卻能互相支援,共同帶動社區的發展。
民宿能不能經營成功,住宿空間的安全、衛生與美化是必備條件,而主人的素質才是最大關鍵。剛取得社區內第一家合法民宿的「盧園」主人盧薰遠,是一位親切、熱情、幹勁十足的莊稼漢,也是一位風趣的生態解說員。在九二一地震的災後重建過程中積極投入,對未來充滿樂觀與遠見。當鄉親都採取觀望的態度,不願冒然嘗試時,他一面勸說、鼓勵鄉親踴躍參與,自己則一馬當先,勇往直前。
盧薰遠是澀水陶藝班第一期學員,因熱心管理陶藝教室被稱為「盧班長」,原本對陶藝完全外行,經過幾年的認真學習,已創作多件不錯的作品;地震前他是從事十幾年蘭花種植的花農,在災後重建中發現傳統農業因遭受層層剝削已無生機,體認到農業轉型,及發展地方特有產業的必要性,從而積極參與陶藝、生態解說的上課學習,並四處觀摩優質民宿的經營理念,吸取各種資訊和知識;在新房舍重建完成即著手規劃民宿的周邊設備,後因家中發生變故而延誤,直至半年前才完成開張。
盧班長是個有創意的人,他自力在房舍前的檳榔園裡搭建了一座咖啡涼亭,地板架在檳榔樹上,樹幹當支架以茅草為屋頂,卻完全不傷樹幹;並計劃將來要搭建「樹屋」做為客房,讓遊客體驗住在樹上的新奇感受。同時因參與生態解說的講習而成了「蛙類專家」,在社區四周棲息各種蛙類和昆蟲,生態十分豐富,盧班長如數家珍,可讓居住在都會區、長久無法接觸自然環境的遊客大開眼界。
民宿和旅館最大的不同就是它有「家」的味道,遊客從住入到離開的所有活動幾乎和民宿主人息息相關,主客間的互動奠定未來的基礎,盧薰遠有著一般莊稼漢的憨厚與知足,太太涂粉妹是標準的既賢惠又能幹的客家女性,具備一身好手藝,為他打點裡裡外外,待人充滿熱情,四個女兒乖巧體貼;溫馨的家庭氣氛,讓遊客有賓至如歸的親切感受,這是「盧園」最吸引人的地方。(攝影/張雲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