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詳細內容
第 152 期 2004/2/26 -- 2004/3/3 自然人文
 
法拉撒女子(9版)
禹海  
 
攝影/禹海

無心撿石的舉止,沒意想到卻在日後讓馬秋的生活起了一個革命性的變化。她真實的生命彷彿也要從這裡才開始……


走過一大段的沙灘,馬秋屈身俯看眼前的石頭,那些隨著波波浪濤沖刷上岸的石頭,有圓有方,有大有小,有長有扁,同時還帶著各樣顏色,馬秋定篤的注目過後撿取了自己所需的式樣。

午後的天色有些灰濛,不斷吹襲的海風像個撒野頑童般拂亂了她的髮絲。

飄渺的遠山襯著風裡輕舞一片的黃綠草原,把沙灘上撿石的馬秋綴點得猶如一幅圖畫。


卑南石情

馬秋家住台東知本村,這個村落原漢雜處,不過原住民仍佔居多數,在這以卑南族人為主的聚落,相傳祖先是由石而生,因此對石頭分外有所情鍾,他們稱呼石頭叫「法拉撒」(Varasa)。

近約年前,卸下職場業務的馬秋應朋友之邀到海邊撿拾漂流木,那些在海中浸蝕不知多久歲時的木頭漂至岸上時都各有其形,馬秋半帶嬉遊的心情撿拾了些屬於小塊的木頭。那些個海岸行雖然沒有擷拾很多東西,但廣漠浩瀚的海岸風景倒抒發了她不少的積悶心情。而在將拾回的漂流木靜置幾天後,她無意間興起了排組的興趣,因此當第二次再至海邊時,馬秋就較用心的觀察拾取,而在此間她也順手撿拾了幾個石頭。

如此無心撿石的舉止,沒意想到卻在日後讓馬秋的生活起了一個革命性的變化。

她真實的生命彷彿也要從這裡才開始。


春蠶吐絲

由海岸撿拾回來的石頭,在經洗滌濾乾後,呈現了新的面貌,那模樣在馬秋眼中猶如是漱洗過後的鄉野小孩。她仔細端詳,忽而從心頭生起了一個意念,於是就依石頭的外狀著墨起來,那情景有幾分像是為漱洗後的孩童著裝打扮一樣。在這過程裡,馬秋只感覺到她的心、她的思維和手上的石頭都連結在一起了。

整個時空在霎時彷彿無形的凝住而後再緩緩淡開,馬秋體受到了一種自己以前從未有過的空間。一種猶如地底發出新苗的喜悅不由地也充塞心田。

於是就在家隅一旁倉庫的方寸之間,馬秋展開了她的創作實驗。在那段時間裡,馬秋就像是吐絲做繭的春蠶般,幾乎是廢寢忘食的創作。

如此一蹲就是半年。

與石頭結了不解之緣後,她即不斷的在石頭世界裡思索與研究,包括如何設計圖案、如何讓彩繪的顏色得以維新、如何紮緊石頭而使之可配戴於身。

由創作中漸次衍生的種種問題,無數次盤旋在日後馬秋笑語為「廢墟」的倉庫上空。

就像是當年效力球場,要衝出重重圍堵一樣,在思與行之間,這些問題後來都一一迎刃而解。而原住民天生對圖案的美學觀,這時在馬秋身上也如轉輪般的迸射出來。

而也在這時,馬秋才更體會出人的潛能是無限寬廣,端是在有無發掘出來。


走出廢墟

在幾是足不出戶的磨蹭半年中,馬秋孜孜勃勃的創作著。夜深寂籟時,尤是她與石頭共處的好時光,於大家好夢之際,一個個原本無奇的石頭,在她手中幻化成了一件件的作品。而在手與石的摩挲裡,對自己部落的印象也就成了自然天成的圖稿,於是一幅幅卑南族人的生活與文化圖騰也在此時躍浮於石頭之上。

如此心景,逐漸的也漫化成日後她對部落的無邊關愛。

冬去春來,走出「廢墟」的馬秋以分享的心情將她的創作贈送給周遭朋友,收到她作品的親友也欣喜的把她的創作繫在腕上,別在項上或掛在耳上。就這樣,有一天這些飾物被東部一家觀光飯店藝品部的經理發覺,於是就輾轉的與馬秋做了接洽,雙方因而有了一份合約。

而今不僅這家飯店,別家飯店也對馬秋的創作青睞有加。


耕耘夢田

「石頭的世界很寬廣,只看你用什麼樣的方式去呈現。」走過晦澀時光,而今已正式以「法拉撒工坊」具名的馬秋有感而發的說。

由木而石,在揣研的過程中,馬秋發現周遭有許多資源都被人們輕忽、甚之浪費了。因此她的創作都以樸質的素材為出發,然而就像童話裡的灰姑娘般,這些素材經過她的慧心巧手之後,卻都成了人見人愛的飾物。

隨著浪潮而來的石頭,透過燈下的一描一繪能幻化成人間的佩飾,這種奇妙的結連讓馬秋更感到天地的寬闊;而於圖騰漫化而出的部落之情,也促使馬秋想為部落盡一分心力,於是就與部落家長們說項,讓孩子們到她的工坊塗鴉繪圖,若而可能,她希翼日後能為部落培育一些藝術種子。

「生活是一種美學,讓孩子能自己擁有自己的作品,是件多美好的事。」在心中擁有一方夢田的馬秋說。


情繫故園

早年馳騁球場時,到過許多國家也看過許多美麗風光的馬秋,在腦海中仍記得希臘的瑰燦落日,也沒忘情夏威夷的旖旎海灘,然而最讓她情牽魂繫的仍是這塊她自己土生土長的地方。

在這裡,她有夢田耕耘。

幾經人海翻騰,而能在石的世界安定下來,馬秋對生命自有註腳,她說:「命中註定要我回來撿石頭。」

她是法拉撒的女子。


法拉撒工坊
(089)510-298
台東市知本里吉泰路41號

Copyright © EpochTimes Taiwa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