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詳細內容
第 149 期 2004/2/5 -- 2004/2/11 自然人文【龍眼林的龍眼節】
 
龍眼林的龍眼節(9版)
禹海  
 

 
「感謝龍眼樹,
結實纍纍的果實,
年年堆疊著家族的感情,
為了採收龍眼,
我們全家團聚。

感謝龍眼樹,
讓孤單無依的阿嬤,
可以在樹蔭下,
和隔壁阿婆抬槓,
思想起去年的龍眼期,
壓指算今年的團聚日。」
摘自《龍眼書─家族的約定》
(攝影/禹海)

唐詩:「鋤禾日當午 汗滴禾下土 誰知盤中飧 粒粒皆辛苦」,烘焙龍眼概也有幾分相似……

彷彿文字也會飄香,我就趁著這樣的興致,猶如袋鼠跳躍般,一路從台北迢迢的躍到了南投的中寮--正確的說到了北中寮。

從南投進入到北中寮,是一條相當讓人難忘而且奇異的道路,因為其間有一段竟然全無路燈,車行其間,讓人不由要全神貫注。曾聽過這麼一個說法:「台灣最窮的縣市是南投,南投最窮的鄉鎮是中寮。」我不知此說是否正確,但顯然當地似已習慣這種闃夜的靜謐。

我要去的地方叫龍眼林,它曾是北中寮幾個地區的合稱。依台灣很多地名是以地物相形相喻,顧名思義龍眼林在某方面意指有很多龍眼以及形狀像龍眼的地方。


接力烘焙 情感相承

知道龍眼林要辦第一屆的龍眼節時,我有滿心祝福,不過我更願意用實際行動表現我的支持。這種心境既淆有九二一地震後的因素,又雜有鼓勵在地農業的情愫,另外就像好奇寶寶一樣,我也想借此機會能親自體會接力烘焙,這項在北中寮既古老又傳統的農村產業。

依我所研讀的資料,採收後的龍眼若要做成龍眼乾,需經兩次烘焙程序,第一次要兩天兩夜,第二次則需一天一夜。由於烘焙過程不能中斷,而且時間又如許之長,因此在往昔烘焙龍眼是農村裡的大事,另外也可說是一家人圍聚的珍貴時刻。

這種在爐灶前的接力,既是農家一年辛勞的呈現,也是維繫農村人口的動力。更重要的,藉由柴火的慢燃烘燒,也烘焙出了家人的代代相承情感。


地震洗禮 善心燃起

我所乘的車子顯然對蜿蜒的山路有些陌生,靠著車燈,我們小心翼翼的摸黑前進,所幸到達會場時雖說已是稍晚,然仍能趕上烘焙龍眼的起火儀式。而位於龍眼林福利協會前頭所搭的臨時會場,是我於中寮沿途所見燈火最感輝煌也是最覺溫暖的地方。

那乾硬的黃土,那搭於黃土上的簡單舞台,析露了在地的幾分青澀與簡樸。路旁板架上矗貼於九二一大地震中整個中寮受創的圖片,一位阿伯和他的黑狗以及兩個婦人在圖片裡徘徊流連,猶如那裡藏有許多他們的追憶。

整個場地的焦點是不久前才以傳統工法完成的龍眼烘焙室,那粗厚的土黃柱樑在我到時猶然透著新意,四口以紅磚砌就的爐灶則在夜裡兀自閃著黝紅幽澤。這些工作都是不假他人的由當地的木工班和匠師協力完成。地震摧毀了很多東西,但也燃起了很多向上向善的人心。


薪火不斷 人物皆親

於清朗的夜空裡,已烘焙龍眼幾十年的吳文淵阿伯戴著一頂便帽,身著印有「接力焙龍眼 災後慶團圓」汗衫,領著眾人,先將一筐筐採收後的龍眼傾注在以細薄竹片交織而成的爐床上,然後再以長柄木耙不疾不徐的往返梳理整平,許多圍觀的人此際也依樣的以自己的雙手就近幫襯舖平。這麼做的用意是要在爐火升起時,讓整粒龍眼都能均勻受溫,而因為能如此的與龍眼相觸,人跟物的情感彷如也倍覺親切了許多。

這一粒粒圓滾滾的小東西,可說是今夜的寵兒。從春天的花季到夏季的採收,它一直是當地人的好朋友。

做為烘焙用的柴薪是以荔枝、龍眼及相思的樹枝經日光曝曬後,裁成短截成堆置疊灶旁,說來這也是農村資源回收的再次利用(燒過後的木灰又可再做堆肥)。而當爐火一升,就是整整的兩天兩夜,其間薪火不能中斷,因此這過程其然也是農村人口的勞力與接力映照。

另且由於烘焙歷程中每經兩小時就得將龍眼翻一遍,免得龍眼外殼過度燻黑,加之柴火要離灶口相當距離,只借其火路均勻燻著灶上的龍眼,是以此中人與人和人與物的關係可說是非常密切。


嬝嬝煙霧 灶上嚐鮮

由於生鮮龍眼置久,殼易變黑且而不能冷藏,所以在地農民於此期間會將沒售出的龍眼加工做成龍眼乾,這是農村產業的變通之道,也是龍眼林會有龍眼節的產生緣由。而在這些買賣之前,一些勤快的龍眼林農民就已先於春暖花開時節,蒐集龍眼花釀成龍眼蜜來做為家用的貼補了。

四個爐灶的爐火相繼點燃後,一股氤氳也就漫忽其間,那種嬝嬝煙霧對於當地農家百姓或已司空見慣,然而對於城市來的外地人而言卻是新奇有趣,一些參與民眾還不時就在灶旁,擇取灶上蘊有餘溫的龍眼嚐鮮試吃。

為了舉辦這次的龍眼節,當地龍眼林福利協會還特意與農民相約,將果粒飽滿充實的上好龍眼留做龍眼乾,而後分以袋裝及盒裝出售。一袋六百公克裝的售價是一百元,另外做為贈禮用的盒裝,裡中加附一本精緻龍眼書售一百五十元,這些作業流程也概多由協會人員與義工們共同合作完成。(待續)

龍眼林的龍眼節 系列文章

Copyright © EpochTimes Taiwa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