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quire '../adsleft.htm';?>
【記者卓力芳╱整理報導】今年的元宵節前一天(二月四日)為「立春」,而它代表了什麼意思呢?
廿四節氣是以太陽曆為基礎,根據視太陽在黃道上的位置,從黃經零度起,每十五度為一節。每月各有一「中氣」、一「節氣」,全年分有十二個「中氣」和十二個「節氣」,以後合稱為「節氣」。
廿四節氣按天文、氣候和農業生產的季節性賦予有特徵意義的名稱,例如:反應溫度變化的有小暑、大暑、小寒、大寒、白露、寒露、霜降;反應降水的有雨水、穀雨、小雪、大雪;驚蟄、清明、小滿、芒種、處暑則是反應物種的節氣。
古人本將「立春」作為一年之首,當日,帝王群臣將至東方迎「春」,東方屬青,象徵來年大地青翠、五穀豐收;若換成現今的陽曆,大約在春節(農曆初一)前後,年年不同。而現代人的「立春」則已固定在陽曆二月四日或五日,也是本地「農民節」。
據農民表示,現在農家對於節氣仍很敏感,但現在氣象變化劇烈,落雨、降溫都已脫序,以宜蘭為例,本當於九月底、十月初有一場大雨,持續約一週,近幾年已經沒有,近年來梅雨也沒有了,農民只能倚賴灌溉系統。不知是否老人嘆息的「人不照規矩、天地不照甲子(台語諺語,意即人不照倫理行事,天地間運行的機制也蕩然無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