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詳細內容
第 143 期 2003/12/25 -- 2003/12/31 自然人文
 
少年陳瑞斌勇闖維也納的感人故事(7版)
張潤儀  旅美鋼琴家
 
(照片提供/陳瑞斌)

國際蕭邦學會的雙年會,每個出席國家只派一名代表演奏,而代表奧地利的,赫然是這位台灣人--陳瑞斌。


陳瑞斌,台灣台南縣人,五歲由父親啟蒙,六歲就彈貝多芬「悲愴奏鳴曲第三樂章」拿下鋼琴比賽的頭魁,十三歲被國家甄選為音樂資優生送往維也納。


歌劇洗禮 文化修養升華

對陳瑞斌而言,「童年往事」是把父親上班前放下的空白錄音帶填滿他的練習;「年少輕狂」是把一腔鄉愁或許加上一些維特煩惱,全部地投入維也納的歌劇院裡。

陳瑞斌初到維也納,從最基本發音開始惡補德文,課後直接衝向對角的歌劇院,排隊搶到便宜而有限的學生票,再衝向站票區,用手巾打一個結,以示此處已有「站人」,再趕向街頭買點零食果腹。如此,陳瑞斌就可以享受並學習舞台上的虛擬人生課程。

歌劇其實是音樂、美術、舞蹈與文學的結合,在時間的篩選下所流傳下來的歷代文化藝術之精華。在維也納,歌劇院的戲碼經常更新。經由深深著迷的歌劇洗禮,陳瑞斌的文化修養在不知不覺中逐漸成熟。


獨立生活 堅忍毅力養成

除了音樂外,在生活上,一個十三歲的孩子獨自生活在維也納,聽不懂,看不懂,不會說,又內向,除了開始由叔父照顧了兩個月,開門七件事都得自己打理,再加上常因練琴被房東趕來趕去,得到處尋覓廉價屋。

陳瑞斌回憶時很含蓄地說,一切都還好啦!住的方面比較辛苦,因為練琴很受限制。沒有洗澡的地方,得去公共游泳池交錢洗澡。天冷了自己要去扛煤油回家燒油取暖,而且,還得一步步地扛著慢慢爬上樓。也許這些生活困境的磨練,為他培養出在練習艱難樂曲上的堅忍毅力。

十五歲時的維也納歲月,陳瑞斌不僅要照顧自己,還得照顧出國主修中提琴的弟弟。不但要陪弟弟練琴,幫助他考試,還要身兼雙親雙職,好讓弟弟不要吃太多苦。冬天為了練琴能有點熱氣,陳瑞斌把琴移近牆邊的火爐,因為靠近牆壁,被琴聲打擾的鄰居向房東抱怨,由於日積怨深,終於被趕出去!有時預付了三個月租金,一個月就被趕出來。但這樣的際遇,誰能從他輝煌的琴聲中聽到?


艱苦粹煉 赤子之心依舊

為了省錢,陳瑞斌從維也納坐夜車去德國上課。到了德國,天未亮,他枕著琴譜袋,裹著大衣,蜷曲在長椅上睡覺。警察以為他是車站裡的流浪漢,趕他出去,卻又在看到「貝多芬」從跑路中的陳瑞斌袋中掉出,而放他一馬。在饑餓難耐時,陳瑞斌也曾去遊民收容所喝咖啡吃慈善餐,他回想起來還挺開心地直說很好吃哩!

艱苦的歲月並沒有打倒過陳瑞斌的信心與毅力,很可貴的,他依然保持著赤子之心,不斷的在藝術的領域擴充自己的疆土,追求著真善美的境界。


驚爆能量 震憾西方樂壇

陳瑞斌十六歲就贏得拉赫曼尼諾夫國際比賽。在當時(現在依舊),歐洲人對自己一手蘊育出來的文化音樂藝術有絕對的自傲,總認為要掌握西方音樂藝術,捨我其誰?結果卻被一個十六歲害羞的、連上臺都不夠從容的東方少年的豐富樂思所震驚。

陳瑞斌在一九九○年羅馬國際鋼琴比賽贏得冠軍之前,十六歲就在西班牙鋼琴比賽上,被評判團頒發貝多芬作品演繹獎。獲得這非比尋常的殊榮,意謂著這個少年在音樂上已成熟到可以掌握貝多芬深刻的內涵。一九八七年夏,剛滿二十歲的陳瑞斌在義大利贏得貝里尼國際鋼琴大賽第一名之後,再次在維也納的大賽中獨佔頭魁。

這位年輕人以他天才的火光燒著了種族歧視者的眉毛,音樂之都的大街小巷,一時貼滿了有關他的音樂會海報。而這些歐洲挑剔的愛樂者對陳瑞斌細膩的、晶瑩的音色及無懈可擊的技巧,只有承認「這位來自臺灣的『陳』有著不尋常的天份……觀眾聽得幾乎屏息以待。」(Waschauer Chopin Blatter (Vienna, Austria))

難以置信 破琴成就大師

十六歲就獲拉赫曼尼諾夫大賽獎的陳瑞斌,少年時練的是什麼琴?

陳瑞斌很平靜害羞地的微笑說,那是有次獲得一份較豐厚的獎學金,就在琴行老倉庫裡找到的一台最便宜的琴,是一個二次大戰時期的不知名Baby Grand,琴鍵都跳不起來。此琴陪了他十年,諸多大獎的演奏就在這台名不經傳的琴上慢慢琢磨出來。之後,他「晉級」到買了一臺 YAMAHA Baby Grand,使用至今。實在令人難以相信,他能在這樣的環境下,訓練自己彈奏出如此漂亮的音色和驚人的技巧!所以,凡事用心最重要。

Copyright © EpochTimes Taiwa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