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詳細內容
第 141 期 2003/12/11 -- 2003/12/17 新生
 
張嘉華老師與她的輔導工作(11版)
縫補破碎心靈的使者
陳柏年  
 

往往有些被視為「性格凶殘」、「泯滅人性」的案例,當張嘉華接下輔導時,旁人都要捏把冷汗,甚至勸她把診療地點改在警局處理。

可是看似弱不禁風的嘉華與個案一家共處,卻從未遇過任何危險:「其實無論曾經犯過怎樣不可饒恕的錯,他們都有善的一面。」



初見張嘉華(為保護受訪者工作與輔導個案,本篇使用化名),一襲寬大黑絲鑲紫邊的唐式衣裳,配上清秀的容貌,感覺她猶如從舊日的時光走來,又像是引導新知的神秘使者。長久以來,她便是如此地穿梭在人類心靈的陰暗地帶,以她溫柔明晰的方式,為許多破碎的家庭、親子與婚姻,帶來新的希望。


從關係中尋求解答

張嘉華輔導的對象是受虐(家暴、性侵害)的青少年與兒童,連同施暴家長,都是鎖定治療的對象。她輔導的對象往往是社會中較底層、貧困、弱勢的份子。他們會接受輔導,也常常是由於案發情節嚴重,才會透過相關單位轉介到張嘉華這兒來。

當張嘉華在台灣就讀社工系時,透視個案的癥結,往往糾纏延伸到他的家庭當中,因此單獨面對一位個案輔導是不夠的:「人的不快樂是在關係中不快樂,所以我覺得幫助人要從關係中去解決。」這樣的想法促使她在畢業後毅然赴美研究當時罕有人涉入的「家族與婚姻治療」。學成後留在美國工作八年,回到台灣開業,已有三年多。

由於輔導成效良好,許多相關單位都會轉介亟需輔導的個案,讓張嘉華協助他們重返社會,學習正常互動之道。


以善意為出發點

往往有些被視為「性格凶殘」、「泯滅人性」的案例,當張嘉華接下輔導時,旁人都要捏把冷汗,甚至勸她把診療地點改在警局處理。

可是看似弱不禁風的嘉華與個案一家共處,卻從未遇過任何危險:「其實無論曾經犯過怎樣不可饒恕的錯,他們都有善的一面。」她的秘訣就在於引發他們善良與助人的因子。

遇到施虐的父母,就要以「你對孩子很重要,請你幫我在最短時間內了解他們的需求,我才能有效的幫助你的孩子。」的原因請他出面協談。而對受虐的孩子,要讓孩子感覺自己的力量,就要請父母轉告孩子:「我現在要跟一個老師學習與你溝通的方法,希望你可以幫助我,讓這個老師知道怎麼教我多瞭解你。」

當嘉華設身處地的為他們著想時,「奇蹟」就發生了。本來非法院傳喚不願見面、關係下降到冰點的親子,不但願意前來輔導,而且在短短的時間內,就有明顯的轉變。


心靈重建需要機會

嘉華有幾個深刻的體認,那就是要輔導別人之前,擔任輔導者自己的心量與層次都要提昇,否則情況很容易陷入膠著的狀態。

如果輔導者對案主殘酷暴力發洩的行徑有了譴責的心態,往往案主也會看不清一己的錯誤,不斷怪罪他人。而當嘉華嘗試觀看內心,認清自己平時也會有輕微發洩的情緒,試圖理解個案的行為時,個案就會表現得完全不同,展現了願意改進的契機。

一個會無情毆打兒子的父親,其實可能是因為長期加班、省吃儉用讓兒子吃麥當勞、上網咖,卻一直看不到他成績進步的無助父親。他必須學習除了給予物質與打罵,如何與他們遊戲、對孩子增加適當的約束,用正確的方式去愛他。而孩子在明白大人的擔憂與受苦後,瞬間就會有了體諒與寬恕的心。

嘉華強調他們需要的只是「機會」,讓彼此見到善的、好的一面,就能化解彼此的憤怒,重新建立關係。


所有問題的解答

雖然嘉華擁有豐富的學識與多年的臨床經驗,但是面對越來越惡質化的社會與層出不窮的嚴重個案,從事精神醫療工作仍會有無力感出現。而這樣的情況,就在嘉華無意間從同學那裡獲贈一本《轉法輪》後,有了巨大的轉變:
「我第一次看完的時候,就解決了許多治療上無法解決的問題。」

在深入瞭解並修習法輪功之後,她欣慰地說自己在工作與生活都漸入佳境。她的心境更清明,能夠以更高的角度來理解他人,「患得患失」的情緒減少許多。在這樣的轉變下,她的工作自然日益順利,許多狀似「不可能的任務」也就迎刃而解。


以祝福對待一切

長年與嚴重個案相處,嘉華仍然對人性充滿了信心,對於一些努力過後卻無法改變的、沒有進步的案主,嘉華說:「我會把他們擺在我心裡面一個盒子裡,就像文件歸檔一樣,用正念與祝福對待他們。」

令人欽佩的是在張嘉華的眼中並沒有不值得或是無可救藥的人。在這個冷漠的世界裡,如果能多一些這樣富有耐心、良善、充滿希望的人,相信世界定然會有更多的光明,而許多破碎受苦的心靈也會重新獲得寬慰。

(本文由法輪大法學會提供)

Copyright © EpochTimes Taiwa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