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require '../adsleft.htm';?>
厭倦了煩囂世界的都市人,經常會有不知躲到哪裏的衝動。在中壢,如果您的步伐不想隨著交錯而過的行人加快;也不喜歡在人群中被吞噬的感覺,那麼,在市中心轉個彎,進入幽靜的廣安街,很快就會找到禪園餐廳。那突然間映入眼簾的一片綠,會使您奔騰的心,立刻得到沉澱。
舊冰廠 的傳奇故事
民國三十幾年,邱先生在留日時看到賣魚蝦的攤販,把魚蝦攤在舖了紗布的冰塊上保鮮、展示,當時覺得冰塊的用處很大。在完成東京帝大法律學士的學位,於是由日返台之後,他就買下當初市郊的一片菜園,建成製冰廠,並把妻小安置在冰廠樓上。
當時的中壢市很小,人稱中壢庄(後稱鎮,再改為市)。社會上也還沒有電冰箱。冰廠除了製造冰塊之外還有冷藏庫出租,從南部批來中壢的水果,北方港口運到中壢的海產,也都放到這裏來冷藏。庭院中靠牆處有七、八株的尤加利樹。夏天晚上,就有賣冰人拉著人力拖板車、三輪車、牛車,睡在樹下。第二天清晨四點不到,趁著太陽還沒出來,就開始把冰拉上車,到豔陽高照時,冰塊已經運到所在地,派上用場了。
而製冰需要用很多水,因此在庭院開井,開到一半就遇到一塊大石,人力無法吊上來,周遭人建議把大石打爛,邱先生覺得大石本來就在那兒了,做人不要太喧賓奪主。就找了更多人,多花了兩、三天,才把大石拉了上來,大石從此就一直放在井邊。而主人的生意眼光獨到,製冰廠和其他每一項投資都非常成功,六個子女個個讀到高學歷。 地方人士盛傳是因為他努力保全了大石,大石也以盡心守護回報,邱家於是成為中壢望族。
到了民國六十三年,原來冰工廠四周的田埂路,全變成了商家,製冰廠無法擴充,機器又過於老舊,於是決定停工。興南製冰廠的輝煌歲月於是走入歷史。這一停工,25年過去了。一直到民國八十八年,一對年輕夫妻被興南製冰廠的傳奇吸引,他們在這荒廢的園地,感受到庭院深深深幾許的悲哀,決定還它一個能與過往相稱的外貌。
搖身變為 客家餐廳
如今這裏,是中壢有名的複合餐廳。料理為客家風味,下午茶套餐也相當豐富。前廳建築以西式為主,後廳則為中國風格。樓上不定期有機關團體的聚會,也常有藝術團體在此展覽作品。處處呈現出視覺與味覺的組合。
老闆陳先生,在原來拉冰塊的車隊等候處,開闢了幽雅的魚池。魚池緊挨著一整面水牆。夜晚時分,燈光打在有如薄紗遮面的潺潺水波上,從牆面蜿蜒迤邐出無盡的浪漫;波光粼粼的水塘中,橘、白、黃、黑,各色錦鯉自在悠游,頓時,桎梏的心,也清澈流動了起來。
有風時,滿園花草不甘寂寞,窸窸窣窣地聊天,他們高昂的興致,令人不由得凝神豎耳。無風時,高大的尤加利樹和牆邊的大王椰子,彷彿進入禪定狀態,他們對著禪園靜靜地凝視,不移不動地默默守候。
禪園的歷史也是一個城市的歷史,當中壢市以此為軸,快速發展時,老舊的製冰廠卻有如颱風眼的中心,安靜不動。餐廳大門的石柱上如今還掛著最原始「興南製冰廠」的木牌。這塊牌在同一個地方已經四、五十年了,牌上的漆早已隨著木紋的龜裂脫落殆盡,但它永遠是一塊鮮明的胎記,記載著老建築的出處。
曾經走過繁華,也度過寂寞歲月,經營禪園餐廳的年輕夫妻,以熱情為這片荒廢園地注入活力。來來往往的顧客群中,有老人、小孩、情侶、朋友、同事,禪園的每一天,體驗著生命交接,見證著溫暖、生動的世代交替。而禪園以其質樸風貌,為老建築再一次找到了歸宿。
| | | | 左圖:牆上的圖均為藝術協會定期展出的畫,二至三個月更換一次。一面面的牆是原冷凍庫改造的,整個環境顯得很幽靜。 右圖:禪園外也瀰漫著幽靜氣氛。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