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quire '../adsleft.htm';?>
「你認同教師分級制度嗎?怎麼分級定標準呢!」這是教改議題中,對提升教師專業要求時,常討論的話題。教師因教學經驗、進修、研究著作與專業素養的累積,而有分級的審定標準。但在分級之後,教師的教育貢獻度就有不同嗎?或者是要肯定教師對教育投入與付出的差別待遇。
教師的天職是引導學生向上向善,一切要求與活動,以學生的需要為依歸;並結合親師密切的互動,展現傳道、授業、解惑的專業層次,乃本分之事。現在卻因環境的轉變,教育的使命與責任感不似以往,一切付出需有價而為,所以教師的付出與專業,被質疑,也被討論要分級,以專業論等級標準。
有時捫心檢討,社會大眾對教師的辛苦有誤解是事實,因寒暑假不用上班可領薪水,認為老師的工作是輕鬆的;也有少數老師未能用心於教育,期盼上課不要太辛苦,排課能輕鬆些,親師溝通不良、被家長排擠;或者教學方式與管教方法不當;也排斥學校辦理太多學生活動,希望平常過日,甚至進修研習,能免則免,不想參加。這一連串問題的累積,許多親師生的衝突,都是引發教師分級的造因。
當然,也有許多老師展現教育的活力與希望,散放熱情,樂於教學,享受師生互動的喜悅,讓學生綻放歡笑與學習期盼的眼神:「老師,下一節課我們要教什麼?」「老師您的上課好有趣呦!」「爸爸,我們社會老師上課好好玩」。在在展現老師樂於工作,學生享受教育的樂趣與期待;這就是最棒的「一等教師」。
「一等老師」與「四等老師」的差別,全定位於教師心中,也存於一念間。一等教師把握生命的每一刻,做有意義的事,追尋教育的價值,日子過得充實;四等教師尋求事情好做、日子好過、不做不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教學生活。
在教師心中,如果教師分級制僅做專業訴求,缺乏正確態度與價值的認同,讓教育工作意義化,則無論教師區分為幾等教師,均難把握教育的本質,分級後必將產生更多的計較與衝突。
唯有教師本身體悟工作的變革,調整心念,用心於教學,歡喜做個快樂的教師,以引領兒童享受學習的樂趣,展現燦爛的笑靨,才是最好的「一等老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