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詳細內容
第 136 期 2003/11/6 -- 2003/11/12 論衡【經濟論衡】
 
扼殺夢想的教育管制(5版)
劉孟奇  中山大學政治經濟學系助理教授
 

經濟學家沈恩(Amartya Sen, 1998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在《經濟發展與自由》這本書裡面一再強調一個重要的觀念,那就是:單單以個人所得來衡量一個國家的發展程度,容易失之偏狹。比較好的方式,是將發展視為「擴展個人豐富生活、尋求與實現生命意義的能力(即自由)」。


自由才是發展的本質

沈恩的定義,與單純根據「個人所得的成長」來定義「發展」,有根本上的區別。舉例而言,「教育程度提高」是明顯而重要的發展指標;「教育投資可以提高個人所得」也是一再被證實的現象。但是教育對於個人的價值,並不需要建立在「教育提高個人所得」的前提上,而只需要訴諸「教育可以豐富一個人的心靈,協助他對真理的思索,擴充他實現生命意義的手段」,就足夠了。

從這一點來看,目前教育部對於高等教育的嚴密管制,是非常不適當的。舉一個我知道的例子:有個人事業有成,但為了實現自己一生的夢想(或彌補遺憾),希望進大學念歷史系。現在的教育體制能給他多少機會?答案是,非常渺茫。除了參加聯考,正面迎戰那些「專職的高中生考試機器」,爭取一個政府強力補貼的少數機會之外,我們的教育體制沒有什麼市場管道,讓他取得自己夢想的教育機會。


受教育本身就是目的

或許有人會問:他上大學,有時間在白天上課嗎?如果他只能在晚間上課,或一學期只能修八個學分,那他能在規定的修業年限畢業嗎?歷史系對他有什麼用?事實上,我看不出為何一個人想追求「瞭解歷史」或者「拿到大學文憑」的夢想,必須受到「白天上課」、「七年內畢業」或「畢業後有什麼用」的箝制。我的猜測是,只要教育部不再對大學文憑做數量管制,市場自然會發展出適合這種人的教育產品。

這也就是沈恩所指出的:市場的自由交易固然能夠促進個人所得增加,但是不要忘記,「個人參與市場交易的自由」本身就具有值得高度珍惜並加以捍衛的價值。經濟學家將教育稱為服務業,或者習慣分析教育「市場」,經常被視為市儈。但是經濟學家也明確指出,教育不止是對人力資本進行投資,也是重要的(耐久性)消費財。「限制人們自由接受教育」的不當,不必訴諸它對所得的影響,因為它本身已經直接大幅減損人們的效用了。


教育部不要倒行逆施

最近經常聽到「大學生太多」的說法,其所持最重要的理由莫過於「大學教育對就業與所得的影響力下降」(事實剛好相反,教育從未像現在這樣對就業與所得影響重大),所以要限制大學文憑數量。這是遠比經濟學家更市儈的說法。

我們都同意教育是實現生命夢想的最重要途徑;而原本應以鼓勵國民追尋夢想為職責的教育部,卻透過管制,扼殺求知的夢想。這樣的無理管制,到底還要讓它存在多久?

Copyright © EpochTimes Taiwa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