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詳細內容
第 130 期 2003/9/20 -- 2003/10/1 論衡【媒體觀察】
 
從對立民主到友善民主 (6版)
張錦華  台大新聞研究所教授
 

據報載,行政院會中對於坪林交流道的公投做法,爆發了熱烈的討論。事後發言人林佳龍轉述爭議時,台北市長馬英九指責其「斷章取義」,在媒體上產生了一陣唇槍舌劍。

民主政治的本質便是學習表達不同意見,並且互相容忍尊重的過程,因此,時有「對立」是必然的,但是能否放下自我堅持,發掘兩個極端之間的其他可能性,展現民主過程中的「友善」,才能真正有益於社會福祉和發展,則是社會大眾所共同期待的。而展現這個從「對立」到「友善」的過程,媒體在其間扮演的角色則很值得我們觀察。

這一次的林馬之爭,媒體多數聚焦在誰批評誰什麼,什麼是當天發言的「真實」?林佳龍認為馬英九的意思是「公投像文革」;而馬英九強烈反彈的是,他並沒有說「公投像文革」,他的前後文脈絡所指出的是「沒有立法而辦公投會像文革一樣混亂」。當然,中共的「文革」是一場領導人違法弄權、操縱群眾的時代悲劇,造成國家發展停滯、人性被踐踏淪喪、整體國力受挫不知凡幾。這顯然是一個非常嚴重的指控,難免會引起強烈的質疑。馬英九當天在引述台商言辭時,實際的語句如果能夠更清楚,也許較不易被誤解。

但是,其實除了「真實」與否的表面爭議外,媒體更應該討論的是:這個引喻事實上是直指沒有法源的公投,是否確實很可能帶來嚴重的混亂和社會動盪?這個問題,其實是攸關社會中每一個人的權益和福祉,更值得媒體重視和討論。以坪林交流道所引發的爭議而論,如果環保署所做出的環評結果是反對興建交流道,而環坪本身夠專業而公正,那麼,地方政府是否可以訴諸公投的方式來翻案呢?地方政府是否可以隨時引用公投來杯葛政策的異見呢?政府是否急需訂立公投的法律依據呢?

由此看來,這次的林馬爭議,真正重要的議題,難道只是「斷章取義」的問題嗎?媒體對此事的報導,實應超越這種「對立」的論述,更深入的報導這個社會更需要關切和深思的議題。

著名的社會學家Hirshman(赫緒曼)在分析了近三百年來的意識形態鬥爭修辭之後,殷殷期待民主社會能夠在對立批判之外,發展「友善」民主,自我省思、互相溝通、尊重、並為共同福祉而努力,實為發人深省之言。

Copyright © EpochTimes Taiwa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