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quire '../adsleft.htm';?>
滿目瘡痍的九二一地震災區和興村,搖身變成生機蓬勃的地球生態村
走進南投縣中寮鄉「和興有機文化村」,呈現在眼前的是一片欣欣向榮的景象,讓人無法想像這個村落曾是九二一大地震最嚴重的災區之一!
放棄事業 與鄉親共渡難關
當年震災過後,驚魂未定的村民,竟又面臨遷村問題。讓一向依賴土地維生的鄉親,頓時陷於前途未卜的恐慌中,茫然不知所措……。
張桎源是一個在和興村土生土長,成年後離鄉在外,事業有成的年輕人,原以為當企業家、開賓士、住洋房,生活樣樣高人一等,才是成功的人生。但是一場地震,卻讓他豁然想到:「即使是成功的企業家也可能在地震中死去,一切化為烏有。」感嘆生命無常,讓他對人生的價值觀和成功的定義,有了一個迥然不同的認識。就這樣一轉念,張桎源毅然放棄蒸蒸日上的事業,回到如廢墟般的家鄉與鄉親共渡難關。
兩全其美 讓檳榔變成綠林
地震後聯外交通中斷,重建的第一件工作就是修道路。始終相信「自助人助」的張桎源認為,道路是維繫全村人的命脈,不能等政府慢吞吞的行政手續。於是大家有錢出錢、有力出力,自力完成了修復道路的工程。
接下來便是確立願景目標。經過半年的思考,張桎源提出「有機文化村」的構想,將傳統農業轉型為「休閒觀光農業」,滿足國人對「健康飲食」的需求,為和興村再創生機。經過討論後,決定了四個方案:檳榔變綠林、護土救水源、適地耕作、森林農耕法。
由於「造林」是讓大地回歸自然生態的基礎,所以將「檳榔變綠林」至關重要。不過,不利水土保持的檳榔,卻是村民維持生計的財源。為了顧慮村人的生活,張桎源提出一個「兩全其美」的方式:「不砍檳榔,而是在檳榔間植樹;並採用點株造林,不需完整的土地,只要按規定的距離去種就可以了;當檳榔老化砍除後,森林自然形成。」這個構想獲得村民的認同並積極配合!
自助人助 從有機創造生機
和興村民的自助行動,引發社會上熱烈的回響。時報文教基金會提供了36萬棵樹苗;中鋼、國泰等大企業和民間熱心人士積極參與認養並協助造林;中興大學農學院進入指導有機栽培。原本寂靜寥落的和興村,剎時展現了蓬勃的生機!
由水土保持局協助施工的河川整治工程,張桎源與村民取得共識,捨棄破壞自然生態的水泥堤岸,採用能與自然共存共榮的「生態工法」整治,將破壞降至最低。而沿著河岸的腹地,張桎源提出「台灣原生種植物公園」的構想,在他的宣導鼓勵下,由村民慷慨捐贈了六公頃土地,規劃成原生植物區、水生植物區、動物昆蟲區、蝴蝶園、親子戲水區等不同主題。在陳總統親手種植第一棵原生植物「無患子」後,村民們合力將這片原本荒蕪雜亂的土地,打造成生趣盎然的公園。
「和興村有機文化協會」成立之後,擔任總幹事的張桎源以循序漸進的方式,輔導農民由少用農藥、多用有機肥料開始,慢慢達到無農藥、無化肥的要求;並成立「合作農場」、建立形象和商標,現農場已有47位農民參與,面積達67公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