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quire '../adsleft.htm';?>
【記者謝亞晴/採訪報導】九二一震後,台灣民眾共同經歷了震撼、搶救、合運物資等救助工作,令受到重創的民眾得以迅速恢復生活基本面。但在家園逐漸恢復的同時,部分災戶心裡的創傷仍是一塊巨大的陰影,處處橫亙在生活中,此即「心理衛生」所負責的範疇。
因此,衛生署便於災後一年(民國八十九年六月)成立台中與南投兩地「心理衛生中心(更名前為災難心理衛生服務中心)」,初期負責受災戶的心理諮詢、高危險群的追蹤紀錄,現在則擴大到一般民眾與轉介案例的心理諮詢。
目前,衛生署已經補助十九縣市成立社區衛生心理中心,其中高雄縣、台南縣、台北縣、台北市自行設立專責機構,台北市社區心理衛生中心(http://mental.tcpc.gov.tw/)並提供門診服務。衛生署今年將再補助二縣市成立社區心理衛生中心,預計明年年底台灣廿五縣市將全部設立完成,民眾可撥打專線電話求助。
魯中興主任表示,國內目前有許多民間團體共同加入重大災難的善後與相關人員的心理重建工作。平日,這些機構則對社政單位、宗教志工、心理衛生專業人員進行培訓,「平日災難救助人員若能加入培訓,在重大災難發生時,就可以事半功倍。」
魯中興認為,美國是心理衛生做得最完善的國家,「一八八一年,芝加哥當時發生森林大火,一位Barton女士見到災民困難的處境,於是捐款成立紅十字會協助復原。」
「剛開始提供物質援助,後來發現災民更需要的是心理重建,因此轉變為復原災民心理健康。而後紅十字會又推動美國政府立法。一九七四年,國會通過『災難救助法』,規定政府需在平日對各相關機構進行培訓及準備,災難發生時撥款從事災民心理重建工作。
在美國境內發生的海嘯、龍捲風、地震等,他們都做得非常有制度,而世貿雙子星大廈被炸後,美國政府也即刻提供了數億美金,針對所有受衝擊者如大廈前的地鐵乘客等進行心理重建工作。」
他又以英國為例說明,「英國因以吉利海峽與歐洲間隔,因此船難為主要重大災難狀況。指揮中心可以在第一時間,依實際空床分配哪些人送往哪些醫院,避開某一急診室擠爆的情況;過後,他們掌握家屬名單後寫一篇誠懇的信寄給每一位家屬,上面說明家屬心理上會受到的衝擊,有用的自助建議及需注意的警訊,並問是否願意接受心理衛生人員的拜訪嗎?」結果接受率高達七八成。
魯中興表示,在重大災難發生時,最需要的是可以立刻上場的專業人員與受過專業訓練的志工,最好可以一對一對談,發給災難現場注意傳單,並將高危險群篩檢出來,給予即時輔助;並盡量讓現場的秩序重建。(完)
本篇文章網路版與平面版略有差異,請讀者以網路版為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