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詳細內容
第 127 期 2003/9/4 -- 2003/9/10 論衡 【經濟論衡】
 
哪來的七成失業率? (6版)
駱明慶  台大經濟系副教授
 

這一波的教改爭議中,有一類關於大學機會增加的批評認為,一方面大學開放造成大學生的素質下降,另一方面大學畢業生增加之後,導致大學畢業生「畢業即失業」的情況相當普遍。前者其實不值一駁,當同一世代念大學的比例由10%增加為30%時,大學生的「平均」素質當然會下降,重點是這多出來20%的就學機會,提供了許多人上大學甚至向上流動的機會。如果真要強調大學生的素質,何不將大學的機會降至1%,保證大學生的平均素質會大幅提高。至於大學生「畢業即失業」的說法,也不知是從何說起。


實際上是高學歷低失業

上個月成立的「重建教育連線」,在其成立宣言中指出,「根據行政院主計處的統計,最近3年來,大學生「畢業即失業」的情況相當普遍,……,去年的應屆畢業生中有七成的人失業。」。雖然該文表示是根據主計處的統計,但是據我所知,主計處應該沒有針對去年應屆畢業生的調查。相反的,主計處「人力資源調查」每個月針對十五歲以上人口的調查顯示,自1997年開始,大學畢業生的失業率,都比高中職畢業生為低。去年的高中、高職和大學的失業率分別為5.55%、6.04%和3.89%。當然,3.89%並不是大學「應屆」畢業生的失業率。只是,「應屆」畢業生和大學畢業生的失業率真會差這麼多嗎?

有趣的是,在中國時報8月19日引用某人力銀行的資料,題為「大學生悲歌,六成八畢業生待業中」的報導中,這個大約七成的失業率又出現了。值得注意的是,這個調查是以網路問卷進行,發出樣本九萬多張,有效樣本一萬九千餘份,回收率只有21%。樣本的偏誤雖然相當嚴重,卻足以為「可憐大學畢業生」的說法再加一筆了。


政策討論忌用錯誤資料

大學畢業生面臨的生涯選擇,其實不只有工作或失業兩種。越來越多的應屆畢業生可能選擇繼續念研究所,男生或者先去當兵,這些情況的畢業生都不計算在勞動力中。因此,觀察應屆畢業生的處境,除了計算正確的失業率之外,還要知道有多少比例的應屆畢業生決定進入職場工作。

為了推估應屆畢業生的失業率,雖然主計處並沒有針對大學應屆畢業生的調查,不過我們還是可以使用2002年9-12月的「人力資源調查」,分析23歲和24歲的人口中,已經完成大學教育者的工作狀況。結果發現有44.1%的大學畢業生在工作,繼續念研究所的有19.4%,當兵的比例為26.6%,失業者的比例為8.0%,其他未升學也沒有進入職場的比例為1.9%。失業率的定義是失業人數占就業與失業總人數(即進入職場者)的比例,依此定義的失業率為15.4%,離七成還相當遠。政策討論最基本的要求應該是對事實的正確掌握,建立在錯誤資料上的政策意見,意義其實不大。

Copyright © EpochTimes Taiwa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