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quire '../adsleft.htm';?>
近半世紀,戰火中洗禮的金門已然蛻變為振興觀光的景點之一。這個曾經草木皆兵、老弱婦孺人人入伍的「東方以色列」,在兩岸三通的催情下,金門前線彷彿偃兵息鼓,一派安詳。
但是,平靜的波浪無法掩蓋海峽兩岸武裝競賽的白熱化;中共不放棄武力犯台的前提下,長達四十五年的高額國防預算仍顯示我們的神經中樞處於高度備戰狀態,不敢稍有鬆懈。這種矛盾的氛圍,讓八二三戰役——國共戰爭圖騰的地位,在人們記憶中鮮活起來。
八二三砲戰勝利,使共軍半世紀綣縮於廈門港內,再不敢越雷池一步,徹底地粉碎其欲以武力犯台的蠢動。先總統蔣公在民國四十八年國慶文告中說:「這一戰役,因其戰場之特殊,與戰績之奇異,實已創立了中外戰史之特例,顯示了中華民族永不為專制暴力所屈服之精神。」可知八二三砲戰關係國家生存與發展至深且鉅。
對於五年級以下的世代來說,或許砲戰是很遙遠的事,但是當時的砲戰碎片還散落在金門大小島上,也還烙印在金門人的心中。如何將戰爭的殘酷化為生命的智慧,或許能在小三通之後,透過兩岸人民的友善,將執政者獨裁暴力的思維慢慢的轉化為真正的和平共處。 相關報導請見:
失憶的八二三砲戰 蛻變中的東方以色列 八二三之憶 打開八二三砲戰的記憶寶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