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詳細內容
第 123 期 2003/8/7 -- 2003/8/13 台灣生命力
 
收容 包容 台灣之愛
卓力芳  
 
負責中醫義診的廖村德醫師(攝影記者/羅志剛)

訪三峽外國人收容所


內政部警政署於民國八十年分別成立台中臨時外國人收容所與三峽外國人收容所,目前僅剩三峽外國人收容中心,收容中心除了負責照顧外國人這段時間的生活,也協助他們能儘快遣返回國。

這些外國人多半因持居留簽證在台灣進行(非法)工作,被查獲後,送至外國人收容中心,等待遣返。目前收容情況為男性廿四人、女性卅一人,據工作人員表示,過去最高紀錄曾收有卅四個國家的人。



擁有大學學歷的阿妹五年前由菲律賓到台灣幫傭,問她怎麼會來到外國人收容所,她小小聲的說,「我照顧阿媽,阿公晚上會到我房間裡……」阿妹後來逃離雇主家,未經申報即由朋友介紹到另外一個地方工作,因屬非法居留,被警方查獲後,被帶至收容中心。

問她這裡的生活好不好,她說:「這裡已經是最好的了,我在外面關過三天,這裡已經是很好的了。」阿妹表示,她可以自由打電話給朋友或家人。目前正在等待手續安排妥當,即可回到菲律賓。

在收容中心裡的受收容者多能以中文溝通,管理人員將其分為男所與女所,由他們自行選出室長與副室長,管理人員表示,「只要不違反規定,基本上是讓他們自己管理自己」。

 
受收容人放封、打籃球

每日的生活均依照收容中心的安排,例如早上七點起床、十二點吃飯、晚上十點就寢,「我們希望可以讓他們有規律的生活,身體也比較健康。」此外,每週安排有固定放封時間,受收容人可以到戶外活動,玩球、三三兩兩聊天等,也可以打桌球。

管理人員笑著表示,他們偶爾也會有喜歡的人,但因收容中心禁止受收容人間私下傳遞紙條,因此他們便利用自己有郵寄的權利,將情書從收容中心寄出去,再寄回喜歡的女孩手上,平添幾分趣味。

收容中心允許受收容人打電話、會客、讀書、看電視,與自己的外事警察詢問遣返事宜。在等待的日子裡,也會有慈善團體來到這裡與他們討論信仰問題或是紓解他們心靈上的苦悶。

醫療部分,則安排有中醫與西醫,據管理人員表示,東南亞國家的受收容人對於中醫還比較能接受,西方國家就比較難了。

但是負責中醫義診的中華養生研究協會廖村德醫師敘述了一個有趣的小故事:「那時,有一個義大利人用英文表達了他的不屑,然後問他的耳朵有聲音,可否即刻改善現狀?」廖醫師二話不說,仔細問診後,利用針灸使聲音消失了,「後來的中醫義診,他每次都搶掛第一號。」廖醫師表示,能將中華傳統文化讓有緣份的西方人帶到他的國家,讓廖醫師感到做這件事情十分有意義。

阿妹告訴我們,大家都很像好朋友,當有人要回去了,替她高興之餘,大家也都哭成一團。管理人員則表示,「當然還是希望他們可以趕快回去,畢竟在這裡還是失去了自由。」


漂泊的大陸漁工

 
海上旅館
在宜蘭蘇澳港,每天都有漁船入港裝卸漁貨,甲板上忙碌的船員都是外籍漁工。由於台灣經濟改善後,漁業主很難在國內找到漁工,其中語言相通的大陸漁工就是首選。

十二年前,台灣就有了大陸漁工。

蘇澳港一位經營海上旅館的船主告訴記者:「我們自己過去找的,就是福建省的海邊。我們帶捕魚的工具,一樣一樣叫他試,看看他是不是真的會做,免得仲介公司給我們的都不能用。」

二○○二年底,中共下令禁止向台灣輸出漁工,工作期滿的大陸漁工回大陸後,就不能再回來了,而台灣允許持過期「勞務證」的大陸漁工繼續工作,所以很多人選擇留下。據陸委會統計,在台大陸漁工約有四、五千人。

被選中的大陸漁工不能像其他國家的漁工,直接辦理入台手續,他們得乘船到公海,再用接駁船轉到台灣漁船上。所以大陸漁工平時只能在離岸十二海哩的海面作業。即使不出海,也不能上岸。

他們平常住在港灣內的輪船上——海上旅館。是什麼讓他們選擇放棄與家人的團聚,遠離家園,又這樣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漂泊呢?

當記者問起大陸漁工在家鄉的收入時,宜蘭蘇澳漁會會長胡世冠搖頭說:「多的話他們就不用離鄉背境了;來台灣,連獎金湊起來將近兩千(人民幣)。我們船上跟我十年的起碼有三十個。他家裏現在都蓋四層樓、五層樓了。以前,我到他們家去,就是蓋那個土窯屋呀。我去是貴賓,他們的房間讓我住,鋪那個地板破的要死。」

我們登上了其中的一艘「海龍」號,一探究竟。它是一隻退役的輪船,已有七年使用期了。船艙裏有不少漁工進進出出。

船艙內分上下兩層睡鋪,上鋪全是通鋪。累了,他們就在通鋪上排排睡;回船的漁工有的圍著打麻將,有的看電視。問他們:「好玩嗎?」,「好玩,就是怕被大陸的老婆知道。」

除了船艙外,漁工還有一個活動的空間就是在甲板上,他們圍站著看電視,呼吸海上的新鮮空氣,有些勤快的漁工把船上捕魚時爛了的網拿回來補,補一個網二百塊台幣。也算是賺外快。

出海的漁工長期地遠離家人是一種苦;休閒時只有一方天地眺望陸地也是一種苦。

所以台灣便有人為大陸漁工呼籲:基於人道,應該讓大陸漁工上岸。於是就有了「岸置中心」的產生。包括基隆,目前設有四個漁港用岸置中心。

因為大陸漁工不像其他國家的漁工有簽證,基於安全等問題,台灣目前對上岸的漁工進行管制,例如不能擅自離開岸置中心、並有管理員值班等等。

 
大陸漁工暫住八斗子岸置所
廚房寬大明亮,同樣有專人做飯,並配有大容量的冰櫃。漁工可以隨意進出廚房,也可以幫幫忙。

漁工睡的房間一共有四個,裏面放著也是上下層通鋪,隔間很寬。外面的活動大廳有幾百平方公尺。牆上裝有電視,通向房間的過道還擺著一張乒乓球桌。

這裏的漁工也是像在「海上旅館」那樣的三部曲:打樸克、睡覺、看電視,消磨著日子。

有些漁工不敢接受我們採訪,害怕給中共看見會有麻煩。我們不禁難過了起來,為了養活家庭,他們離鄉背井,吃了許多苦,心裡還要背負這一層恐懼。如果中共禁令不解除,不考慮他們的立場,大陸漁工如何才能在家庭與政府間取得平衡呢?


我嚮往當台灣媳婦

台北的婚紗店經久不衰,美麗的婚紗將譜出什麼樣的故事,令人遐想。披上婚紗的大陸新娘,又如何呢?


情人節快樂 恩愛夫妻

在台北市內湖區有一間銀樓,老闆娘是八、九年前披上婚紗的林姓大陸新娘,來自福建省長樂市,她是一個基督徒。九歲的女兒肖海放學後總喜歡去銀樓和媽媽在一起。林女士認為,凡事不能強求,而要順其自然,也就是依著神的安排去做。或許是她的勤勞和信神的善良,贏得了家人的疼惜。

到鋪裏幫忙的公公用濃重的台語說:「媳婦很乖,很孝順。」

這時電話鈴響了,女兒捂著電話,笑眯眯的對媽媽說:「今天是情人節,是爸爸打來的電話。」林女士拿起電話,第一句就說:「情人節快樂!」在一旁看著的大陸姐妹們,也分享著他們的快樂:十幾年的夫妻了還這樣恩愛。

做完一天的買賣,送走了客人,她下廚做菜,招呼來看望她的大陸姊妹。她們之中有的才到台灣不久,所以她給她們一些找工作的建議,還教他們怎麼處理生活中的惱人小事,以期彼此互相幫忙,儘快融入台灣人的生活。


盼民主自由 美好生活

不少大陸新娘說,她們憧憬台灣人的美好生活,為追求台灣民主自由而來。

兩岸雖然是同文同種,但台灣容許不同的聲音並存,例如不久前大陸民運人士王丹就在台北公開地發表他個人的言論,並未受到干預。就連在大陸一提讓人色變的法輪功,據說在台灣有三十多萬人在煉,其中就有不少大陸新娘。

例如年約三十的王珩,就是一名法輪功修煉者。她說:「我從大陸嫁來台灣,現已是台灣公民。去年元月底,當得知我在大陸的母親罹患乳腺腫瘤,要做切割手術,很想回家探望她。在電話裡,父母告訴我不要回來,國內抓法輪功抓得很緊。我已經三年沒有回去,希望國際社會伸出援手,早日結束在那裏的鎮壓,我也好早日回家見到我的父母。」


適應新環境 幸福美滿

來自湖北省漢川市人的林新霞說:「台灣對我而言,就是一個一切都要重新適應的地方。後來,生了這兩個孩子,才慢慢開始適應。」

兩年前,她在基隆的住家附近,開了一間理髮店。她很高興地說:「我到台灣來覺得生活很幸福、很快樂,所以我把我兩個妹妹和一個朋友介紹過來,她們也跟我一樣過得很幸福、很快樂。」 林新霞的先生剛好到店裏幫忙,說起太太也是一臉的幸福。他對她太太很滿意,他覺得她比較節儉,也很勤勞,跟家人相處得很好。


大陸新娘人數逐步成長

陸委會法政處處長楊家駿說:「大陸新娘來台,剛開始是比較緩慢的,可是後來隨著政策調整、放寬後,人數呈爆增現象。近三年來,每年有三萬到三萬九千對成婚。」也就是平均一百二、三十位台灣人中就有一位大陸配偶,而且不斷呈現上升趨勢。

有一位來自桂林的新娘,四十多歲,先生是一位七十多歲的台灣老榮民。像她這樣在適應期的大陸配偶,很多都會求助於類似中華救助總會那樣的民間團體,瞭解各種政策、學習工作技能、尋找工作機會。

中華救助總會秘書長葛雨琴表示:「大陸配偶很多參加我們聯誼活動,而且很多到救總當志工,自己組織聚會,自己寫文章出刊物等。」救助總會開辦以來,幫助了很多大陸配偶,平日他們的諮詢電話不斷。甚至一些家庭糾紛都找他們管。也介紹了不少大陸配偶在台工作。

Copyright © EpochTimes Taiwa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