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quire '../adsleft.htm';?>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台灣擺脫日本的殖民統治,旋即進入一段艱苦而動盪的歲月。這期間無數令人鼻酸的社會事件相繼發生,也大大豐富了歌謠創作者的素材。其中由蘇桐作曲、陳達儒作詞,1950年推出的「青春悲喜曲」正是代表作之一。
歌詞述說嘉義某家醫院一名護士的悲慘遭遇。這位清純少女有幸在醫院謀得工作,更有幸獲得吳姓醫師的青睞,男歡女愛、墜入愛河;誰知珠胎暗結,才赫然發現男方早有家室,原先的海誓山盟盡是花言巧語……
當時台灣社會風氣保守,未婚懷孕簡直是敗壞門風、眾人唾棄的「天條」大罪。少女求助無門,有苦難言,只好咬緊牙根離開醫院;眼看臨盆日子一天天逼近,內心悔恨交加,卻又難忘舊情,經常獨自徘徊在昔日約會的公園路上,癡癡唱出感人肺腑的心聲:
「公園路月暗瞑,東邊只有幾粒星,伴著阮目屎滴,不敢出聲獨看天。想彼時雙人結合好情意,想今日身軀,不是普通時……」
「公園邊杜鵑啼,更深露水滴白衣;心憂悶無元氣,煩惱身中的子兒。為難事不敢對人亂講起,阮運命現在,親像在水墘……」
這種人言可畏,近乎「禮教殺人」的傳統社會壓力,e世代的青少年想必無從體會;但是幾十年來,少女因涉世未深、缺乏警覺,而一失足成千古恨的案例,卻有增無已。更可慮的是,隨著時代變遷與社會發展的日趨多元、自由,青少年的性觀念、性態度日益開放,自我保護的本能相應喪失,而可能遭受性侵害的威脅也就相形加劇。
最近《讀者文摘》發表的一份調查報告顯示,比較台北、上海、香港三地,以台北青少年對一夜情、婚外情、多位性伴侶、不用保險套的贊成比率(雖然仍屬少數)最高,顯示性態度最為開放,而性知識則相對貧乏。
還好,前述若干問題的不贊成比率也以台北最高,且仍居絕對多數,遠遠超過港、滬兩地;同時,台灣關懷、協助青少年的NGO團體近年來蓬勃發展,值得欣慰。不過,我們仍願藉著這首活生生的時代悲歌,供作e世代青少年的借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