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詳細內容
第 122 期 2003/7/31 -- 2003/8/6 自然人文【山上的阿笠系列】
 
泰雅族人的採筍季節
禹海  
 
↑:正在整理竹筍的哈更與小芬

↓→背筍用的籃具——Ge si (攝影/禹海)

每年三月到五月是苗栗縣泰安鄉泰雅族人的採筍季節,當地的泰雅族人將之稱為「採阿笠」。


我進駐的地方主要是在泰安鄉的象鼻村,不過也跨溪而過,進入了山另頭的梅園村。停佇期間,都與當地的原住民一起作息。


和阿笠談情說愛

象鼻與梅園兩村都屬於泰安鄉的後山,二村之間隔了一條寬闊的大安溪。部落裡的居民概都務農,都是泰雅族人。我去的時候,部落裡的泰雅人都正忙著採筍,在竹園裡跟可愛的阿笠談情說愛。

在這季節所採的阿笠,即是一般人俗稱的桂竹筍。採收桂竹筍,在它成長及膝部至腰部時最適宜,一方面是作業方便,另一方面竹筍整理後的形狀與重量都最漂亮。然而以甲論計的泰雅人竹林,其內所長的竹筍難以數計,且竹林有時是東一塊西一塊,是以並非每個時候都能採到那麼適宜的竹筍。

採阿笠並不是項輕鬆的工作,而為了能多採一些以及閃避驕陽的親炙,在天猶微曦時,部落很多人就已出發到竹園幹活了。外頭的人若是七、八點才進入部落,那麼所見的將只會是一個宛如空城的聚落。


上天賜與的禮物

從天色微明到漸明,在山邊小徑或急馳而過的小貨車上,不時總會見到三三兩兩的婦人或男人,肩上揹著或手上提著藤編的竹籃準備入山工作。這種泰雅族語稱之為「Ge si」外寬內細的長斗型背籃,是採收阿笠最好的器具。一則它可輕便的與人貼身進入竹林,一則它又可以承受很大的重量。採好的竹筍在剝了殼後,就可直接投入身後的背籃裡。

「這是老天爺給我們的禮物。」這話說得十分中肯。因為一般的竹林概都不用什麼管理,也毋需施灑什麼肥料,時節到了,就自自然然的會從地裡蹦出一叢叢的幼筍。若逢春雨滋潤,這些幼筍就會一暝大上一寸。

成語中所說的「士別三日,刮目相看」,用在竹筍園裡最是貼切不過。當泰雅人進入竹林採收阿笠,初時所見的幼筍,待巡迴一遍回來,它就已是成筍了。如此反覆,一塊竹林就可採收好幾回,對於當地泰雅族人的家計,可說有菲薄的助益。


忘情於幽寂繽紛竹林

 
正在剝筍的斐速
在我進入部落之前,原想多進駐幾個不同的人家,體受更多的經驗,然當我在部落裡遇見舊識斐速‧羅幸,且瞭解他們人力單薄後,便改做定點式的停駐。

斐速與他太太哈更,倆人都已六十開外,然對農事仍然靈活矯健。惟因哈更之前曾住院手術,是以不能太過勞累。時值忙碌的採筍季,他們兩個嫁至外地的女兒都帶著孩子回來相助。

我採筍工作的啟蒙老師即是斐速的小女兒小芬,她戴了副似職場婦女的圓形眼鏡,說起話來溫溫柔柔,然而卻韌性十足,揹起竹筍來毫不遜於一般男子。

第一天的採筍工作,對我而言是一個難得又難忘的經驗。我除了要砍筍、剝筍、將筍投入身後的「Ge si」背籃外,也要在這片陡峭林裡尋出路,好穿過間密的竹子,將身上的阿笠放置到他們稱為「嘟嘟」的搬運車上。

這個過程汗水直流不已,但我從未脫口一個「累」字。有一回我在砍竹之時,見竹節裡藏蘊著水,即俯身就飲,那竹水之清洌真如甘露。

隨著時間流逝,我的工作能力日臻成熟,在往後的數日,除了工作我也做了一些觀察。由於泰雅人的竹林非常遼闊,因而一旦進入竹林裡,所見常常就只有自己的團隊,所聞則為自己周遭砍阿笠的窸索聲。唯有工作畢走出竹園時,才會見到其他採竹筍的族人,並伴隨著此起彼落的招呼問候聲。

在竹林工作時,我喜歡看陽光從竹隙間灑下的光影。偶爾風過,竹林即會如海浪般迴響起嘎嘎聲響,幾片枯乾的竹葉在風裡緩緩飄落。有時也會見到幾隻林鳥穿梭,以及傳過幾聲盤旋於空中的老鷹鳴聲。

部落中急馳而過猶如牛吼的摩托車聲,有時也會隨風傳來。在這寧靜的林地裡,有幾株如同標竿的老樹超拔高聳的竹林,昂挺向空。

Copyright © EpochTimes Taiwa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