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quire '../adsleft.htm';?>
在「饒了孩子」後面打上問號,倒並不是懷疑孩子不該饒,而是心中另有疑問。
語言和文字的奧妙,真的是一言難盡:走在一片林子裡,如果聽見有人大喊「救命」,你就忍不住想要奔過去;如果聽見的是大喊「饒命」,恐怕你就要猶豫一下了。一字之差,為什麼就有這麼大的分別呢?
初初想來,會以為前者的呼求較為迫切,是生死存亡的掙扎;然而,後者乞求饒過的,難道不也是他的命嗎?
所以再細一想就會發現,「救命」是對著所有能聽到的人呼喊,而「饒命」則不然,通常是另有特定的對象,比如說,大王!
所以,如果你並非大王,又非大王之屬,或者就幫不上忙了;即使是胸懷大志,想要替天行道,也要先秤秤自己的斤兩,或評估一下情勢,不要魯莽奔去,撞見什麼,害得能饒的反而饒不成了。
到底是叫誰饒了孩子呢?花了那麼多錢、僱了那麼多人、站在那麼多個路口,只為了說這麼一個禿頭句子?
然而,這事情的巧妙也就在這裡,不點出求饒的對象,正可以讓每個人都以為他求的是別人:老師會想,這是在指責家長;家長會以為,這是在指責政府;至於政府呢?政府會想,這一定是指責社會大眾!這樣誰都不得罪,大家心裡就有一種自然反應:應該擁護主辦者,因為他說的真對啊,果然是應該饒了孩子!
這就叫做宣傳——什麼都沒說,卻讓大家都以為替言的;就主辦者真正的動機而言,一個社會運動絕對不會沒有預設的打擊對象。所以,緊接著,主辦單位就發佈了調查的結果,說是在「不提示名字以供選擇」的問法下,被認為「要為教改失敗負責」的前三名是:黃榮村、陳水扁、李遠哲!
這就不止是巧妙而已了:主其事者不但不負責提出自己認定的對象,反而運用「人容易說出當時記得的名字」這個方法,讓民眾幫他們說出預先設定的話。證據就是,在這個調查中,其實有近八成的受訪者回答不知道或沒意見;而且,單以時間順序來說,以上的排名也不合理,黃榮村上任才不過幾個月,所謂教改失敗,怎麼輪得到由他負責?
總的來說,在這個保守勢力大反撲的時候,如果真的關心教育改革,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要把推動改革的困難,以及這些困難的根源,整理出一個頭緒來,並設法擬出對策,而不是一再地訴諸不滿的情緒。
眾所周知,現在大家抱怨的,也就是要饒了孩子的那些,其實是古已有之;教育改革沒有能解決它,是事實,但這些問題並不是教改製造出來的。
符合理性(而不是符合某些人的政治動機)的看法是:教育改革尚未成功,所以同志仍須努力;但絕不能說它已經失敗,而叫大家再回到從前的舊時代去!
正是在這一點上,考驗著真正改革者的誠意:呼口號的時代已經過去了,現在,是我們腳踏實地為教育做一點事的時候,多做一點少做一點,都是對下一代的真心關切!對於那些想盡辦法打擊改革的人,我們無話可說;如果一定要說一句的話,那就是,饒了台灣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