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詳細內容
第 118 期 2003/7/3 -- 2003/7/9 論衡【經濟論衡】
 
教改,改什麼?
駱明慶  台大經濟系副教授
 

最近,一個以「饒了孩子吧」為訴求,名為「快樂學習教改連線」的「新教改」團體出現了。雖然該團體在「快樂學習」之外的主要訴求尚不清楚,但是在社會整體對現形升學制度不滿的氣氛中,似乎頗引起一些注意。甚至有人認為,此一「新教改」的出現,恰好宣告了自「四一○」開始,教改十年的徹底失敗。


快樂不等於教改

活在台灣,每個人都有十數年在升學階梯中匍匐前進的經驗,信手拈來也都可以說出許多「教育有問題」的例子。不過,即使是許多關心教育的人士,在超出個人與子女的求學經驗之外,對於整體教育體制的瞭解,其實都相當片段而侷限。

當然,由關切子女福祉的角度出發「快樂學習」的教改訴求,自有其正當性。只是,當感覺要變成政策之前,有幾個問題必須先釐清。首先,所謂不快樂,是現在不快樂?還是和教改之前的小孩比起來,現在的小孩比較不快樂?大部分的家長,回答的其實應該是前者,而沒有比較的基準去回答後者的問題。

其次,造成學生不快樂的源頭在哪裡?只是因為升學制度「多元化」之後,必須面臨更多選擇的壓力嗎?人們談論過去十年「教改」的問題,大多由自家小孩的經驗了解到升學方式的變化,反而忽略了過去十幾年大學倍數擴張,對紓解升學壓力的貢獻。此外,國中小學生不快樂,除了升學壓力之外,也和中小學幾乎全是公立學校,教師幾乎沒有誘因讓學生「快樂學習」有關,我們如何期待不需面對消費者選擇壓力的中小學,提供學生好的學習環境。


管制才是問題源頭

其實,我國教育制度的最大特徵是,政府對升大學機會的管制,以及對公立學校的鉅額補貼所造就的「低學費」政策。大學機會的高度管制,才是升學壓力的真正源頭。上大學可以提高所得並促成向上流動,人們當然竭盡所能去爭取這些被限制的機會。另一方面,政府對公私立大學補貼的巨幅差異,即使在大學機會擴張之後,仍使得學生有相當大的誘因去競爭公立大學的機會。

教改,當然是要改變現在的教育制度。問題是,不論由「使孩子快樂」的感覺或「照顧弱勢族群子女」的想法出發,都必須對我國教育體制的基本事實有清楚的瞭解,才能深入談論「教改」是要在什麼樣的現實上,進行什麼改變。任何政策改變的建議,都必須先推估新政策將如何影響學校、老師、學生與家長的誘因結構,對人們的反應有所預期。然後,還必須評估這些新政策帶來的可能改變,是否真能達成教改的原始目的。

Copyright © EpochTimes Taiwa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