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詳細內容
第 114 期 2003/6/5 -- 2003/6/11 自然人文
 
佛造人間國--印度
簡百志  
 
白象入胎(複製品)‧西元前二世紀(直徑53.5cm)

圖/歷史博物館提供

「印度者,唐言月,月有多名,斯其一稱。言諸群生輪迴不息,無明長夜莫有司晨,其猶白日既隱,宵燭斯繼。苟緣斯致,因而譬月,良以其土聖賢繼軌,導凡御物如月照臨,由是義故,謂之印度」
~《大唐西域記》第二序



如果說古中國是龍的傳人,那麼古印度似乎是佛的傳人。目前正在國立歷史博物館展出的「印度古文明‧藝術特展」,展出了169件來自加爾各答博物館的展品。縱貫五千年的歷史長河,我們從中窺見了佛造的人間之國。


神話‧歷史‧宇宙觀

由於佛傳文化的影響,印度人深信輪迴,生命按照因果業力來到人間,如月臨大地,日復一日,印度因此得名。不僅如此,印度人認為,世界的一切都是掌握在神手中,按著一定的規律被創造、毀滅,當一個周期結束時,整個宇宙、眾神、動物和物質都將被大洪水吞噬,經過一段時間的混沌狀態,又將有一層梵天被創造出來,一次又一次地這樣進行著。

根據印度人創世紀的傳說,印度人似乎是活在宇宙長河裡,因此他們不重視歷史,馬克思乾脆說:「印度人沒有歷史!」他們沒有記年的歷史概念,說起事來都是「從前從前有個國王……」。從現存翻譯自印度的佛經來看,他們的敘事起頭常以:「如是我聞,一時佛在……」,中間參以讚頌佛恩之詩,往復多次重複著同樣的場景,把當時的原貌鋪陳出來,我們可以感到場面之莊嚴,與人們虔敬的心,不過對於習慣於條列井然,喜歡探索、查考,甚至分析的現代人來說,是很難完全接受印度人那樣獨特的信仰思維。

有趣的是,印度人似乎不重視人間的起伏興衰,他們關心的是神佛的世界。釋迦牟尼佛曾說,佛如恆河沙數,不可計量。而印度教說,眾神多達三億三千三百萬之眾。他們的傳說歷史,談的不是帝王將相、才子佳人、市井小民,而是神佛的故事。

印度的兩大史詩《羅摩衍那》及《摩訶婆羅多》,幾乎可稱為印度人的百科全書,透過敘事的史詩,印度文化就這麼顯露出來。

根據《羅摩衍那》的說法,宇宙是大宇宙包著小宇宙,層層包裹。這個結構和今天科學家認為宇宙從分子、質子、原子乃至以下的微觀粒子層層組成,有極大的相似性。


佛教藝術

印度人的藝術反映出佛傳文化的影子。如同基督教講,上帝依照他的形象造了人,我們是不是也可以說,佛也是把人造成了祂的形象,並給人開創了文化呢?

以上或許是屬於神學範疇的問題,不過印度流傳下來的藝術品中,充滿了佛的莊嚴形象。「白象入胎」、「太子占相」、「佛陀出離」、「佛受法衣」、「降魔成道」、「初轉法輪」、「涅槃」等等釋迦牟尼佛修煉、成道、傳法等故事,後人以石雕紀錄,不僅是一份讚頌,更是崇敬佛的慈悲與威德的表現。

最典型的是貴霜王朝時的一尊佛陀的石雕像,雙盤打坐,左肩圍著一塊布,頭四周有個圓圈,高鼻深目、曲鬈肉髻,兩眼間上方有一點天目。從法像的輪廓上來看,似乎與曾在印度北方的白種希臘人文明有著密切的相關。
隨著佛教來到東土,孔雀王朝之後那些充滿希臘風格的佛教藝術,如「犍陀羅」、「笈多」風格的佛教藝術也流傳過來,影響了中國六朝以後的佛教藝術。


印度宗教文明

印度的人種來源,目前學界還找不到答案。早期西方學者根據器物特徵推測,印度文明源於美索不達米亞,也有學者認為是阿利安文明。

釋迦牟尼佛如同印度的聖人,降臨三界輪迴之苦海,放棄王子的尊位,捨棄父子妻兒之情,一心修煉。正如《大唐西域記》所述,他導凡御物如月照臨。不過,當時印度受種姓制度的影響,婆羅門掌握了印度的信仰。佛傳法時,就受到其他宗教勢力的干擾,不過仰仗正法的力量,印度成為一個虔誠信仰佛法的國度。

釋迦牟尼佛涅槃後,佛教開始衰微,後來的印度人幾乎信仰印度教和耆那教了,也出現了多重的自然信仰,佛教退出了印度的舞台,沿著南北兩條路線,傳到中國東土這個地方。

從印度教的藝術作品來看,便可發現印度教不像佛教,他們常常表現愛慾,甚至憤怒的形象,這和持戒嚴謹,講究慈悲、定力智慧的佛教僧團相比,在表現題材與內涵上,可說是有相當大的差異。

這次展出的印度文明藝術中,我們彷彿見證了一部印度的宗教史。唐朝時玄奘法師走了十九年,才取經回來,之後還得再翻譯成漢文。古人求法向道之艱辛實在令人感動。這個神秘的古國,遠道而來的佛傳文明,目前正在台北展出。

誠如展覽的宣傳中所說的:「印度已經準備了幾千年,你,準備好了嗎?」


展覽:印度古文明‧藝術特展
地點:國立歷史博物館
時間:2003.4.23-7.20
地址:台北市南海路49號 TEL:(02)2361-0270

Copyright © EpochTimes Taiwa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