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詳細內容
第 114 期 2003/6/5 -- 2003/6/11 論衡【吳惠林隨筆】
 
何謂知識分子?
吳惠林  中華經濟研究院研究員
 

SARS風暴席捲寶島台灣,全民抗疫總動員,非常手段也紛紛出籠,「居家隔離」是大家最為熟知的一種方式。不過,儘管此措施廣為人知,但明知故犯者卻也一籮筐,由「趴趴走」這個名詞的走紅即可知一斑。

在趴趴走案例中,以中研院李遠哲院長說出的個案最受矚目。那是中研院民族所陳姓研究員,居家隔離還跑出國,李院長除強調那是一件很麻煩的事情外,還表示:「高級知識分子,指的是他的學位高級,但人品不一定高級。」有評論者認為李院長這幾句話「辭鋒嚴峻已極」,而且還與馬偕醫院周醫生隨團遊日前後輝映,得出「高級知識分子都成為防疫負面教材,何況中學生或一般人士了。」之結論。這樣子的推論讓我立即想起不久前鬧得滿城風雨的「鄉下人沒知識」 風波,也讓我的腦中浮出「知識分子到底是什麼?」之疑問。

鄉下人沒知識意味城市人就有知識,而城市人教育程度或學歷比較高是普遍現象,於是「教育程度或學歷較高較有知識」的推論也就順理成章了,也難怪會有「學位高的都成防疫負面教材了,何況中學生或一般人士了!」之直覺說法。不過,正如李遠哲院長所言:「高級知識分子,指的是學位高級,但人品不一定高級」,一般人認定的城市人有知識、知識分子較守規矩,實在是偏見,而且是非常有待商榷的。連帶地,知識不等同學歷、不等同教育程度、不等同於學問,也應該是明確的。那麼,知識是什麼?知識分子又是何指?

經查字典,知識是「知道事事物物的道理」,準此,知識不與教育程度、學歷高低等同(或絕對地正向關係)也很明顯了。而知識分子到底是什麼?古今中外探究「知識分子」者有如過江之鯽,歷史文獻也是汗牛充棟,但似乎無法出現共識,於是一般人就習以為常的視「讀書人」為知識分子了。不過,如上文所述,應不是這樣的,我們舉柴松林教授長期閱讀、論辯、觀察和思索之後所獲致的「知識分子構成十大要素」供參考:一是知識豐富;二是關懷社會;三是理想崇高;四是道德勇氣;五是動機純正;六是獨立精神;七是批判精神;八是理性態度;九是眼光遠大;十是浪漫情懷,是一種知其不可為而為之,雖千萬人吾往矣的精神。

當前社會的學位高級者,連知識豐富這一項是否滿足都有問題了,遑論其他九項!讀者們同意嗎?

Copyright © EpochTimes Taiwa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