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quire '../adsleft.htm';?>
【記者張東旭/特稿】每當選舉期間,榮民、舊社區的老人們似乎總被認定為「鐵票」。舊社區更新的政見訴求及選後的政治跳票,一再被人們遺忘。族群意識與文化認同一再被挑起,真正被觸及傷口的,卻正是這群老人們。
老社區商業化了,馬路寬了、商業復甦、治安好了,老一輩的生活是否獲得了改善?舊社區更新的意義是甚麼?老人們的聲音,由於穩定的票源、相對不長久的未來,總被政治人物列到清單的最後。
華昌國宅史姓老人離世幾天後才被人發現,驚動各界,獨居老人的生活再次短暫地成為炒作的對象。但這樣的事情其實在台灣並不稀奇,更多令人鼻酸的故事無人傾聽。
社會的銀髮族政策,反映決策者對生命與文化的價值選擇。回首拆除四四南村時,雖然承諾部分將改建為眷村文化公園,然而,這樣的決策是否保留了老台北精神?
這群社會的邊緣人,極缺乏家庭關懷,慢性病的折磨、拮据的經濟,令心情的鬱悶可想而知,高達近五成的獨居老人有憂鬱症傾向;部分更有自殺傾向,在生命邊緣徘徊著。
疾病給人類帶來了警示。史爺爺的SARS病例,引發一場「孤獨疏離反思症候群」Solitude Alienated Reflection Syndrome的流行。與其盲目尋找疫苗,不如在反思過程中,調整社會的免疫系統。反省生命,遠離冷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