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詳細內容
第 108 期 2003/4/24 -- 2003/4/30 論衡
 
高學費小學不是問題
劉孟奇  中山大學政治經濟學系助理教授
 

小學學費最近成為社會關注的議題。《商業周刊》(804期)報導,台灣目前的私立雙語小學每學期學費約為7至10萬元,公立小學1,600元,兩者的差距不小。除此之外,還有立委質詢教育部,指出目前有許多公、私立小學的收費其實超過教育部規定的學雜費上限,要求教育部長徹查。


取締前,先查明原因

私立雙語小學的學費遠高於公立小學,顯然是個值得注意的現象,但是其中的意涵則必須小心檢視。首先,如果市場所產生的成交價格高於政府規定的價格上限,是不是就必須加以譴責?解決之道是否就是加強督導與取締?

舉例而言,市售礦泉水的價格遠高於自來水幾百倍。這所代表的顯然不是市售礦泉水的價格「過高」,而是自來水的品質無法滿足消費者的飲用需求。而自來水的價格「低廉」,對於消費者真的好嗎?這所代表的可能是管線設備無法汰舊換新,導致供水品質低落、滲漏嚴重,同時過低的水價也會導致浪費,更無法反映保育水源的真實成本。

因此,當議會一次又一次地拒絕水費調漲的要求時,同時也自動為民眾「訂購」了限水的恐慌與不便、低落的水質、增建水庫的生態損失,而最終還是將民眾的購水成本轉移給市售礦泉水。


學費貴還有人要的理由

同樣地,私立雙語小學的學費遠高於公立小學有兩個可能:一是目前公立小學所提供的服務內容或品質,無法滿足部分家長的需求。就此而言,最好的解決之道,顯然是讓市場去生產滿足這些家長的服務。其次,可能教育部所規定的學費上限早已不符小學教育所需的成本,解決之道顯然也不是以行政命令要求大家降低成本。

我們必須指出,《商周》的報導雖然並未批判雙語小學的高學費,但卻可能是誤導性的。因為《商周》所比較的是「家長對每學童的每學期支出」,而非「整個社會用在每個學童上的每學期成本」。因為公立小學有國家的大量補貼,這兩者會有很大的不同。一些研究指出,如果算進國家的補貼,私立小學的「每學童每學期教育成本」,恐怕與公立小學相去無幾。果真如此,私立雙語小學的學生享有較高的教育品質,並不是因為私校的總成本比公立小學高得多,而是因為前者運用得比較有效率。


管制有損效率並產生不公

真正造成問題的,並非私立小學的高學費,而是高度管制所造成的無效率與不平等。舉例而言,《商周》所提及的「試辦雙語教育的公立小學」與「為鼓勵海外科技人才返國而設立的實驗公立中學」才是真正的不公,因為這些享有特殊待遇的公立學校,其入學資格是由居住地或父母身分決定。

如果今天市場不提供「每學期7至10萬的私立雙語小學」,那麼除了希望自己是「返國科技人才」或有個好戶籍之外,家長的選擇有哪些?《商周》給的答案是:一、買個好戶籍(等於還是繳高學費);二、到彼岸去念私立小學(小心SARS);三、念一學期40萬元的美國學校;四、送小孩子到美國當小留學生。與這些選擇相較之下,為民眾福祉著想的立委何不放這些私立小學一馬?


留給市場一條生路

生產者之間的公開競爭是消費者福祉的最佳保障。我們仍然需要公立學校來保障國民的受教機會,但是私立學校的存在可以成為公立學校效率的試金石。教育部大可不必費心管制,也不必傷神補貼。而如果我們真的對高學費念茲在茲的話,看看台灣其他開放市場競爭的例子,或許最好的辦法就是取消公立學校的學區限制,同時大幅降低私立學校的設立門檻,讓市場競爭來達成「高品質、低學費」的政策目標。

Copyright © EpochTimes Taiwa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