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詳細內容
第 107 期 2003/4/17 -- 2003/4/23 生活萬象
 
奧斯卡最佳外語片-何處是我家
一首關於包容、懺悔與寬恕的史詩
陳郁琪  
 
圖片/向洋影業提供

深具遠見的男主角在二次大戰猶太人被隔離屠殺前夕,選擇帶著妻女一行三人遠到非洲肯亞避難。對視錢如命的猶太人來說,放棄所有到異鄉另起爐灶,意謂著所有的「價值」將重新定義……。


長久以來,對於德國人來說,無論是親臨二次大戰,或者戰後出生民,再次省察、回溯當時瘋狂屠殺猶太人民的暴行,仍然是一個最深、最難以解釋、最不堪面對的恥辱及憾痛。這個諱莫如深的陰影,從紐倫堡大審到辛德勒的名單,經過了大半個世紀,付出了無數的代價,如今的德國人,終於可以遠距離靜視這個深烙心頭的傷口。或許太多迫害的事蹟使人不忍近距離聽聞,這個故事便遠離動盪的歐洲,而以一個流離非洲肯亞九年的猶太家庭為主軸。


命運的錯位與斷裂

故事從德國女主人葉提的家庭晚宴上開始。1937年,反猶風暴仍然蟄伏未發。葉提在觥籌交錯、衣香鬢影的宴會中,接到遠在肯亞先生韋特的信函,要她即刻攜帶六歲女兒小蕾趕赴非洲。她在黝黑、風雪吹拂的窗外讀著這封信,室內明亮的爐火、親友的溫情與笑語也頓時黯然。此後這個本在德國養尊處優的猶太家族,也一如在風雪中無根般地飄蕩,深陷在荒瘠的非洲國度。

一個律師為了在非洲求生存,必須拿起鋤頭,焦頭爛額地在莊園鑿井。原本視瓷器與華衣如命的妻子,怎樣也無法適應肯亞燠熱孤寂的生活,不但鄙視當地的人民,並且抱怨連連。直到有一天,她聽到猶太人被屠殺攻擊關入集中營的消息,才猶如大夢初醒。思親的她在接到母親死訊以後,竟會跪坐路邊,對瀕死的非洲老婦憐憫痛哭。殘酷的戰爭先使他們在英屬領地上成為戰俘,又使韋特失去維生的工作。這段期間他們失去了歐洲的家人,卻與當地長工歐瓦建立了深厚的情誼,女兒小蕾在九年中從小孩變成少女,夫妻間的感情也歷經破碎與重圓。正當戰爭平息、一家完全融入當地生活時,揮別非洲的時刻也悄悄地降臨了……。


不熄的火花與生命

描述二次大戰納粹德國迫害猶太人的電影不勝枚舉,而「何處是我家」以全新視野解讀這場紛紛擾擾。隨著戰事逼近,有人選擇移居躲避,雖然屠殺慘劇並未降臨在這群隔海移民身上,但他們付出的代價卻也不比堅持留守家園的親人低,戰爭的禍害可謂無遠弗屆。

本片是根據真實故事改編而成。而曾執導「走出寂靜」,描述聾啞家庭、獲得多項大獎的卡洛琳,在此片中更見功力,成為奧斯卡首位獲得最佳外語片的女性導演。尤其感人的是全片在拍攝期間,由於外景隊開拔到非洲肯亞的慕庫塔尼村莊拍攝,目睹當地水源、嬰兒死亡率、醫療的落後與缺乏,導演還成立了一個慕庫塔尼基金會,認養當地四十位貧童,籌募建設村落基金,更成了一樁片外佳話。

Copyright © EpochTimes Taiwan. All Rights Reserved.